重生之实业巨头(396)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我们也想过这个问题,但BJ212,是我们国内的军、车,也有很多特殊用途,如果出售部分权益的话,国内这边,会有不小的困难。”饶兵说道。

“这个我也听说了,但可以这么想,我们提供一些技术后,BJ212可以获得更强的动力、更稳定的质量,更好的驾驶体验,那不管是用于军车还是一些特殊场合,不都有着更好的效果吗?据我所知,最近两年,国内也从海外进口了部分军车吧?这些外汇可是全花出去了,不是很可惜吗?”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以国内保护自己产业的基本原则,不管是大众还是AMC,售价都会很高的,因此,初期的销量都不会很高,虽然也会供不应求,但根本原因还是初期产能不足,在1988年,桑塔纳的产能也不过才8000辆,到了90年代之后,零部件开始国有化后,产能才会完全释放开来。

而国内生产的BJ212,目前一年的销量基本上在2万辆左右,价格也比较便宜,一辆2万人民币,不过质量方面不敢恭维,陈志文也早就派人了解过,不管是燕京汽车还是上沪汽车,动力、问题率都非常高,更离谱的是,因为发动机技术不行,变速箱搭配也不行,造成油耗超级高,这也是国内希望引进海外品牌汽车的原因之一,油耗太高,也是对外汇的一种长期消耗,甚至有时候,一些经常用车的环境下,用进口车可能更划算,因为长期用省油。

如果提供技术的情况下,BJ212这种车型还是会有很大的潜力的,至少在80年代如此,等到了90年代估计就不行了,因为各种外资车企开始在国内生产,国家外汇不再紧张,那么底子太差的BJ212就可能会被淘汰,除非进行一次大设计改款。

这就比较符合陈志文对汽车领域的计划了,先在国内生根,打响品牌的名气,然后等到国内经济起飞的时候,自家产品自然也会跟着起飞。同时也占据了绝对的先机地位,因为国内在改开初期引入的汽车品牌数量是有限的,一旦满足了国内基本需求,就不会再考虑继续引入新汽车公司了,只有等到90年代中期才会大量放开外资汽车品牌入场限制。

“这样说也有道理,但如果走这条路的话,国内这边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决定下来。”饶兵说道。

“这没关系,一点时间我还是可以等的,这是互利的最佳合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长久。”陈志文接着说道,原先历史上,AMC与国内也就在1983年达成合作协议,其中也包含BJ212车型,这说明国内肯定是可以通过这个提案的,且这个提案,连曾经的美国佬团队也这样认为,足以说明其正确性。

“那好,如果这样就能达成合作的话,我会在国内推动这件事。”饶兵点点头说道,虽然有点难处,但这也很正常,国外与国内合作,两方都需要拿出好处,国外拿出技术专利与美金,国内自然也需要提供一些现有的东西,而且这点事情,比起德国大众提出的要求,就是小儿科了,相对来说,要好解决很多。

“那你们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也可以提前准备好,这样大家可以协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AMC的技术,比起通用这类巨头差的很远,但比国内可要强多了,无论是技术储备、生产设计经验、加工能力等等都要强的多。

“陈先生,其实我们也想早点准备好这些资料,但我们对海外技术及汽车也都不是很了解,很多情况下是无从下手的,不知道您这边,能否支持一些技术人员?”饶兵很是谨慎的问道,这个要求其实有点忌讳,如果与其他外资车企品牌这样说肯定会被拒绝,不过现在的对面是华人,且与国内有着不错的投资关系,他才试探问道。

“可以,我之前在收购AMC之后,就安排招聘了不少华人工程师,他们会说普通话,或者粤语,我可以安排这些人来燕京,这样你们沟通起来也方便很多。”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在美国招聘华人工程师,就是这个目的,为了与国内能够更方便的交流。

“那就太好了。”饶兵面露喜色的说道。

“那大概合作方式就是这样,AMC出资金、吉普CJ车型的图纸技术等资料,国内这边出土地、工厂、外加BJ212的品牌,后续,合资公司也会用自己的技术对BJ212进行技术提升,合资比例就按照国内法律规定的51:49,至于价格多少的话,那就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计算,如何?”陈志文想了想说道,其实,对于很多大企业在乎的问题,陈志文并不在乎,他需要的是,先将品牌立在国内,至于以后运营的时候再出现问题,那再解决。

甚至一些法规方面的问题,他也不在乎,大众这些年来与国内没有谈妥,除了资金方面问题,最大的就是要求国内修改一些商业方面的法律,虽说都是一些合理要求,国内基本上争议也不大,但再简单的法律修改也是需要很长的流程的,这就非常耽误时间。

反正有大众在推动,陈志文坐享其成就行了,作为未来人,他知道改开路线会一直持续下去,国内经济也会越来越好,汽车市场也会在十年后左右的时间开始大爆发,因此,他需要早点入场,早做准备,毕竟,汽车可不是小家电,是需要大量验证、大量积累经验的行业,AMC也需要与国内磨合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合作状态。

“这不是问题,只要合作意向达成,我们很快就会邀请AMC来访问燕京汽车厂,顺便也会寻找合适的厂址。”饶兵说道。

“在燕京市就行了,交通好就行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投资其他工厂,他还是会在乎在哪个位置的,能选择好的当然尽量选择的好一点,这倒不是为了占地皮的便宜,而是既然知道未来,在有的选择的情况下,那自然选择更好的位置。

但汽车工厂不一样,这会是一个长久的项目,未来也不太可能会拆迁,因此,考虑地产价值没什么太大意义,将本身的业务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交通方面肯定会选择最好的位置,优先放在京津塘高速旁边。”饶兵点点头,又说道:“合作方面如果暂时这样的话,那第二个问题,就是零部件本土化。”

第341章 零部件本土化解决的方案

“本土化的确是个大问题,我本人是非常愿意本土化生产的,但汽车行业,实际上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供应商生产,我们汽车厂虽然会有一定的权利来管理他们,但想让他们都来国内建厂,难度很高,让他们大部分过来,这基本上就不太可能。”陈志文摇头说道。

国内为什么想要外资车企来国内生产,除了想学习汽车方面生产的技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经济发展起来后,国内对汽车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人员流动也会越来越高,同时还会需要效率等因素。

但大规模进口,太费钱了,因为进口一辆车,那就是纯粹的花费了价值一辆车的外汇,而如果汽车是在国内生产的,那至少人工方面,不需要支付外汇,不过光靠这样还是不够,汽车工厂的人工,在整车的成本中并不算高,最高的是各种零部件。

如果各种零部件能够自己生产,那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同时还能够加强国内汽车产业的能力。

但,汽车产业,是一条非常庞大的产业链,几乎涉及到除了生物学之外的所有技术,一家正常的汽车产业,光是一级供应商(直接给汽车厂供货的厂家)至少有数百名,而这数百名一级供应商,对应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二级供应商(给一级供货),三级四级的也有,而且大部分都是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比如高性能钢铁、塑料颗粒原材料等等,整个产业链之大,不要说AMC,就是大众,也不可能让这些工厂搬过来,甚至部分都做不到,因为这些零部件公司,除了少数,大部分是依赖数个汽车公司而存活的,如果搬到国内来,就只能服务一家汽车公司,再考虑到语言不通、内地技术基础较差等因素,不太好解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