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782)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而从金陵往西,反而就属于一般的高速了,投资起来不会亏,但也不会大赚,不过这基本上是一条方向的道路,没道理你只想建赚钱的,其他的不管,这也是不可能的。

“那就好,因为这第一期,是在苏省与上沪境内,所以后续您这边与当地政府协商细节就行了,至于资金合作问题,也是贵方内部协商,如果有什么问题,再上报中央即可。”王局长又说道,地方的高速,基本上也都是地方做主的,中央会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决定建什么项目,而项目立项之后,基本上也就是交给地方管理了,顶多每隔一段时间会去了解或者审查一下。

“没问题,资金方面,如果苏省资金不足的话,我也可以安排香港的银行来借贷,不会有什么资金问题的。”陈志文笑说道,大型基建动辄上百亿,可实际上只要有盈利的希望,那大部分,也都是银行提供资金。只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银行来说,这样的借贷也是风险很大的,一旦出了问题,就是汇丰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也必然需要一个大的抵押,而这对陈志文来说就简单多了,他的三个字,很多时候就足够了。

“好,我也希望,能够早一天,看到这条高速开建。”王局长笑了笑说道。

……

沪武高速的开建,其实,也不过是和黄开始大规模投资国内高速其中一个罢了,进入90年代后,国内经济即将进入迅猛发展的时代,而“想致富先修路”,这句古人的道理,是永恒的,交通不好万商皆休,因此,无论是港口还是高速,都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不过和黄的规模再大,哪怕拥有着从日本返回的大量利润,也不可能投入太多高速项目,第一也是不容许,不可能都你一家来,第二则是,国内大发展需要资金的地方太多了,也没必要都投资在利润回馈不是很高的高速上面,毕竟,类似京津塘高速、粤深高速、沪宁高速这样的项目,还是非常少见的。

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投资的影响力以及回报率,都是远超过高速公路项目的,比如另外一个大型基建港口,又或者当一个地区,变成特区后,需要进行经济大开发。

这样的地方,在80年代有深海市,陈家也参与了不少,不过毕竟深海市也只是一个试验田,且本身基础是一个县级城市,因此容不下太多资金,早期陈志文也都是将这个好处给了自己老头,到了85年之后,陈志文才安排置地再参与进去。

深海市无论发展速度多快,这十年的时间,还是比不上其他超级城市的,比如说上沪市,就是深海市到了2020年,也未必比的过。

而上沪市在90年代,就有着数个投资的黄金机会,一个是浦东港口大开发,另外一个,则是浦东特区的成立。

在燕京待了几天之后,陈志文又会见一些部门高层,不过并没有讨论什么实际投资,纯粹就是一些未来期望等等,再之后,他便乘坐自己的飞机,来到了上沪市。

相比于还没有对外资开放基本地产商业的燕京市,上沪市则是走在了整个内地的最前方。

早在1987年,上沪市便第一次对商业土地进行了全国除深海市以外的第一次拍卖,浦西的一块地,以400多万美元成交,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这可比辛辛苦苦做工厂实业赚钱快多了……

后续数年也连续竞拍几副土地,不过规模都不是很大,不少外资地产公司,包括港资,也都在等待。

只是没想到,他们所选择看好的浦西之地,对于竞拍土地的限制并没有解除,倒是隔壁浦东,迎来了特区大开发。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句话,是整个80年代上沪市的经济写照,与后世普通遍地都是摩天大厦不同,现在的浦东,基本上就是村庄与农田,工厂也就零零散散的靠在长江边有几家,最大的,也就是康师傅在这里投资的方便面工厂了。

整个80年代,每一天早上,浦东都有着数十万人流向着浦西而去,他们是浦东本地人,因为本地没有工作,只能去浦西寻求生活,早出晚归,这给上沪市的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最早期的时候,胡应相还特意在黄浦江建了一栋大桥,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缓解这个交通压力。

可随着浦西经济越来越好,工作岗位及工资越来越多,导致了更多的人想要进入浦西工作,这种情况下,就算再建几个桥,也没用。上沪市政府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想让很多企业去浦东办公或者开工厂,可响应者寥寥无几,就算是康师傅的工厂员工上万,但在这样的基数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

而如今,中央在今年4月下令,浦东,将会作为经济特区,进行大开发,这样的政策,显然是鼓舞性的,大量国企部门,已经受邀进入浦东,一些外企,也来了兴趣,毕竟,深海市的发展,就是前车之鉴了,早期没多少人看得上眼,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在对于未来内地的投资规划之中,浦东新区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个地方与深海市,在90年代,算是一片空白,可以容纳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

论回报率,倒是不一定比的过一些特殊投资项目,可能够容纳的资金够多啊,影响力也够大,对于大资本来说,投资一万块赚一百万,回报率100倍,但基本上没什么兴趣,都懒得浪费这时间,而投资100亿能够赚30亿,回报率只有30%,就足以让任何大资本眼红了。

陈志文来这里,浦东开发区自然也派遣了一名负责招商的林局长陪同,还有则是和黄置地的高层,也来到了这里。

“这里目前还没有什么开发的迹象啊!”来到浦东范围内后,陈志文问道。

他们所在的,就是浦东靠近黄浦江的地方,不远处的几里外,正是康师傅的工厂,当初选择这里,其实也就是为今天的浦东大开发。

一般情况下,这种开发,肯定会从长江边开始的,因为水路畅通,运输方便,离浦西又近,在长江边的建筑建好了之后,再从外往里开发浦东其他地方。

今天已经7月,离中央发布政策已经快三个月了,按理说,即使房子没那么快能够建起来,但至少应该也有点动静啊!

“陈先生,区委其实早就有了相关想法,前期的开发计划也有了,只不过,参考香港的经验,这黄浦江旁的建筑,必然要一次性建好,避免出现香港那边20年一拆的情况。”林局长笑着解释道:“只是,这样一来,想一次性建好就必然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于财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好。”

“这样的大开发,中央应该也有资金的吧?而且不是可以向银行贷款吗?”陈志文问道。

“中央的财政拨款并不多。我们也需要用在刀刃上,主要就是交通以及少部分地标建筑,至于银行贷款,那也是投资的国企考虑的,政府不好借贷太多。”林局长解释道。

“这倒是。”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现在的上沪,如果放开地产管控之后,那的确很像是香港50年代的情况,在那个时代,因为地价不贵,建房子的成本占比较高,而越高的房子,成本更是指数级增加,所以,当年有个20几层,就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

搁那个时代,资本家是不会建超高层的,因为不划算,同样的建筑面积,我多买些地皮建几栋更划算,陈志文如果在那个时代,肯定也会这样做,等未来地价上升,拥有更多地皮显然更划算。除非是像置地那样的公司,选择的是中环黄金位置,再加上它有牌面,所以才热衷于建高层。

如果上沪市走香港的路,那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在如今的浦东建超高层,当然,国内浦东大开发的主力是国企,可国企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算有国家任务,可还是有一定自由权的,毕竟,国家层面,不可能硬性规定谁建什么样的建筑,因为也没必要。上沪与各家国企都是亲儿子,老父亲安排大家合作就行了,至于怎么合作,那就是内部事情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