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驯(228)

作者:Klaelvira 阅读记录

卢羽在这段话里又抓到了一个信息点,她小脸上眉毛一横,“你不是科班出身?!”

“那你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吗。”

“.........”

“完成了。”周达非说。

“那个,卢姐,”化妆师小心翼翼地说,“我们周导是个学霸呢。”

“学霸?”卢羽更震惊了。

“谈不上。”周达非摆摆手,“这不重要。”

“我要说的是,你对我有不满,我可以理解,并且我不会因此影响工作,我依然会竭尽全力做好一个导演该做的事。”

“在工作上,你对我有任何意见、建议都可以直接说。但我希望同时你也能多相信你自己的能力。”

卢羽偏头看向周达非,“我自己的能力?”

周达非耐心道,“如果单凭导演就能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那你作为演员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呢?”

化妆室里静了静,显得脂粉香气愈发肆无忌惮。

这里亮堂堂的,卢羽再次望着镜中的自己,褪去妆容后她清丽了不少,更符合她实际的年龄,看起来还有些稚嫩和迷茫。

“我从小就想当演员,不是明星、网红、偶像,就仅仅是演员。”卢羽咬了咬嘴唇,“我真的很害怕失败。”

周达非对此刻的卢羽感到了共情,他说,“我能理解,我也是从小就想当导演。”

“那你为什么不学导演?”卢羽奇怪道。

化妆师手上的动作不自觉地慢了下来,似乎也在听着周达非的答案。

周达非履历奇特选择成谜,对他好奇的人很多。

“其实你很幸运。”周达非忽然没头没尾地来了句。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包容开明的父母的。”

-

裴延今天一天看了好几个场地,可结果并不令他满意。

《左流》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小镇,裴延对它的形容是:一个只看一眼就能感到它在空间上与飞速发展的外部社会高度隔绝、时间上发展长期停滞的地方。

从人到物,一切都旧而缓。

上海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街道,而裴延这次不想在影视基地里拍,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地方,让全剧组——尤其是演员都住在那里,更便于把握感觉。

这是裴延毕业后第一次亲自编剧,他对于故事的呈现严格到苛刻。

裴延在上海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只能转而去外地考察。

裴延第一个想到的地方,是他十岁跟随父亲的剧组去的那个江边小城。那是裴延第一次拿起摄像机的地方,因此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忆里总有一层滤镜。

可这个城市近十年飞速发展,几乎三年换个样,除了长江没变,其他一切都是新的。裴延时隔多年回到这里,发现它已经与记忆中完全不同。

于是裴延只能继续探访其他的城镇。春节前的小半个月他一直奔波在外地,最后在大年二十九才找到了一个理想拍摄地。

这个小镇位于群山谷中,海拔不高,湿润多雨,一年有二百多天都是薄雾笼罩抑或阴雨缠绵,植被丰饶而有特色。

这里交通不是很方便,与外界联系不多,建筑和生活习俗还较多地保留了本地特色。

裴延去的那天是大年二十九,离除夕就差个临门一脚。这里春节气氛浓郁,剪纸福字儿对联——高饱和度的红落在一片灰白的建筑和朦胧的空气里,很有视觉冲击力。

因为临近过年又不确定归期,这趟考察裴延是独自开车来的,连司机都没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论过不过节,人到了年终总是要回家团圆的,这或许是一年到头辛勤奋斗的意义所在。

小镇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忙得不可开交也是笑逐言开的。门口挂上了红红火火的鞭炮,因为空气中湿度过大而有些许带潮,显得红愈发深了几分。

裴延在小镇里走了一圈儿,他记忆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有氛围的春节。

他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春节。

不知道周达非有没有。

裴延站在枯掉的小溪流上斑驳残缺的石桥上,望着远方云雾缭绕下的山峦,忽然想起他和周达非在重庆一起从钓鱼城回来的那天。

裴延这段时间很忙也很累,他想起周达非的频率比以往略有降低,而思念的深度分毫未减。

裴延确定了拍摄地,当天下午独自开车返回邻近的省城,他要从那里再坐飞机回到上海。

山路崎岖弯绕,裴延到省城机场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三十的上午,正赶上一年一度的迁徙大片:春运。

在机场,裴延的妈妈打来电话,裴延说自己很忙,今年不去北京过年了;裴延的爸爸也打了个电话,他现在已经很少拍戏,但对业内的情况仍然关注,裴延跟他简单聊了几句电影相关的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