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138)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所谓天生名将,竟真能做到这个地步吗?

在此数道目光灼灼环视下,霍去病却依旧沉稳而从容,兀自抬头瞻视光幕上的金戈铁马,目不转睛,专注之至。

【不过,相对于辉煌伟大的战果,史书对战况的记载却委实少得可怜。无论班固还是司马迁,在此处都仅仅只记载了简略的过程,所谓霍去病率军五万余人,携带少量辎重,西出代郡一千余里,与匈奴左右贤王交战,大获全胜——至于怎么穿过代郡以西的大漠,又是怎么个“胜”法,那就一概付之阙如,开始直接抄朝廷档案,记录战功了。

这样尴尬的一笔带过,也无怪乎后世李药师会吐槽“史官鲜克知兵”——完全没有写到关键嘛!

不过,从史书寥寥几笔的记载中,我们依旧隐约可以窥伺到骠骑将军贯彻终身的用兵思路。自霍去病出道,以八百人弃大军而斩敌俘;乃至出陇西历五国,诛二王,收休屠祭天金人,每次行军,都是以轻骑出击,抛弃辎重粮草,长途奔袭数百里数千里,直捣敌首,泰山压顶。

那么,为什么要轻骑出击,为什么要抛弃辎重?一言以蔽之,“快”——快到匈奴无法反应、无法部署、无法阻止;快到连沿途的逃军与奸细都反应不能;真正是如轰雷如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碾过匈奴的大本营。

——这是什么?这是古典时代的闪电战。

但这闪电战的打法又与寻常的战例截然不同。不要忘了,这不是在本土熟悉的战场上决战,这是远度千里万里,奔赴于浑然陌生的异域他乡,后勤补给尽数断绝,随身仅有极少的粮草——换言之,起步就是一场数万人徒步千里的荒野大求生。

但难度不仅如此,为了同时保证速度与战力,避免急速的强行军削弱马匹体力,主将还必须妥善分兵,紧密配合——以霍去病出陇西获金人之战为例,为了最大限度扩大战果,霍去病亲身率轻骑直捣匈奴王帐,牵制住匈奴卫队;而后主力骑兵绕后进行穿插迂回,并在精锐轻骑兵与卫队交战的紧要关头骤然现身,予以雷霆万钧般的重击。

而匈奴骑兵溃散之后,便是不停歇的闪击——以轻骑兵反复纠缠,不断阻扰逃逸敌人;而主力骑兵迂回于后,精准配合发动打击;如此连续不断,反复不息,绝不给予匈奴人任何喘息之机,匈奴军队始终处于逃亡与崩溃的状态,连组织防守与反击的片刻闲暇都没有,才被刷出了那样惊人的战绩。

所以,准确来说,这不应该算是一波流的闪电战,这是连续不断的雷霆轰击,不到敌人彻底崩溃,绝不停手。】

汲黯、石庆未必知兵,闻言只是懵懵懂懂。但霍去病正襟危坐,目光却骤然点亮了。

——这样的条分缕析,似乎比皇帝教授的所谓“古兵法”,更为精准!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战术的难度了。

当然,大家都没有带过兵,所以我们降低一下要求。想象一下,假设你现在是旅游团的负责人,要安排两队驴友一前一后穿过蒙古草原,但随身只有少量的水米,并不携带任何的定位装置。除此以外呢,还有一个小小的限制——这两队驴友相隔数十近百里,彼此间没有任何通讯工具,而你需要为他们安排行程,保证他们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坚持行军,并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汇合,误差不能超过一刻钟。

超过了,所有人都得死。

——反正我想了一想,觉得直接去世,可能还要痛快一点。

喔对了,在真实的案例中,霍去病的军队沿途还可能遭遇袭扰、阻击,而他的敌人还在不停移动,行踪不定,需要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保证主力部队与轻骑部队的精准接应,稍有差池,便是全军覆没。

因此,把我们刚刚想象的难度再扩大一百倍,大概接近霍将军出塞的难度了。

甚至——甚至,如果你还不能想象这玩意儿的难度,我们还可以稍稍回顾历史:霍去病采取的长途连续突击是骑兵的战术,而历年以来,所有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无论匈奴、柔然,还是突厥,都很少在战争中采取过这套战术。

为什么?——因为这玩意儿实在难得超乎想象,连以马为生的游牧民族都不怎么敢尝试。

所以你大概知道,为什么后人读霍去病的战术,会被震惊到近乎于毛骨悚然的地步了吧?

某种意义上说,这都不是战术了,这是炫技,赤裸裸的炫技——是一个站立在兵法顶点的名将向他的敌手展示他无与伦比的战争艺术,那种超脱于一切想象的、暴力的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