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243)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当然,以乾隆帝来比喻贞观文士,那伤害性与侮辱性都未免过强。但天幕赠书的用意已是昭然若揭,皇帝思索再三,终于决意从偏门入手——文艺作品固然是文化影响的大类,但能留之后世的却并非只是诗词文章,还有种种意义深远的典章制度、书籍记录。

譬如玄奘大师所遗留的西域记录,譬如……科举。

不错,科举。当以重金兑换来科举制的详细章程之后,圣人慧眼独运,立刻鉴别出了这制度莫大的潜力,并为此色授神与、情难自禁:自隋朝大业年间以进士科取士以来,科举发展十数年之久,渐渐已经成了朝廷用人有力的补充;但毕竟制度草创无所借鉴,各项流程之中多有纰漏,到现在也难登大雅之堂。总的来说,它固然有潜力,但也只是有潜力而已。

但天幕处兑换的章程却彻底弥补了科举制一切可能的疏漏。虽尔贞观君臣聪颖绝伦,但终究抵不过科举上一千年间前赴后继绞尽脑汁在残酷实践中磨砺出的可怕智慧,皇帝仔细翻阅章程,越看越觉心动难耐、热血沸腾,几乎难以自抑——于寻常大臣不同,圣人是久经考验在生死场上锻炼出的老辣眼光;也正因为这老辣至极的眼光,皇帝才一眼看出这章程中种种安排的妙处:如殿试、糊名、誊卷等等制度,那简直是招揽人心广纳贤才的不二利器啊!

这叫什么?这才叫“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与这样精密严谨一丝不错的科举制相比,而今贞观朝每年举行的贡举简直粗糙得像个草台班子。

对比如此鲜明,优势如此耀眼,而科举制所能换取的偏差值更是数量惊人,迥然超乎想象。但正因为超乎想象,所以李二陛下才在狂喜中生出了难以自制的犹豫——以天幕的定义而论,科举这高得离谱的偏差值,正源于它高得离谱的影响力;它是所有制度中寥寥可数的异类,所谓能影响一千年文明气数的根本大计。这种东西的收益与风险同样惊人,干得好了固然脱胎换骨天翻地覆,但稍稍干出个什么差池遗祸于后代,那搞不好能把皇帝辛苦积攒的偏差值败个干干净净。

以常理而论,皇帝似乎不应该冒险了。他毕竟已经把稳了一个千古一帝的位置,只要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搞好内政外交,已经足够留名青史永垂不朽,为什么要拿这么多的积蓄做这一把危险至极的梭哈呢?收益损失如此悬殊,也无怪乎魏征房玄龄等会委婉劝谏,请求皇帝从长计议。

可以相信一下后人的智慧嘛!

但不知为何,或许是日子过得太顺,功业实在太过辉煌,虽尔高踞御座五六年之久,但至尊心中独属于往昔天策上将的热血竟然还没有凉透,终究是不愿意给后人留这样难以料理的麻烦。虽然犹豫再三再四,皇帝还是悄悄招来了至亲长孙无忌,命大舅子暗地里筹备完善科举的诸项事宜;此外,他又不惜重本,兑换来了讲解科举的视频。

大概是为了在这关键时刻狠切客户一刀,天幕将视频裁成了上下两段。上段照惯例吹了科举一番,什么阶层流动维护稳定奠定数千年文官录取制度根基云云。而下一段就要阴暗得多了,阴暗得李二陛下一看就头皮发麻:

【科举与宋化】

兑换天幕的视频太多,皇帝现在也算知道宋朝是个什么光景了。以天幕往日的倾向来看,这“宋化”看似温文尔雅,但搞不好是相当恶毒的评价……

皇帝沉吟许久,终于屈指点开了这危险之至的标题。

·

【至新的时代以来,对科举的评价似乎渐渐转而正面。人们开始强调它在选举人才上难得的公正性,为社会流动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这些意义当然是客观而深刻的,但无论如何强调这旧日选人制度的益处,恐怕都很难回答当年质疑科举者最致命的问题:

如果科举这么好的话,那么后一千年的中国是怎么衰落的呢?

这句话实在是很厉害。毕竟,只要稍有眼光者,应该都能看出秦大一统以来前后两个千年里华夏文明那惊人的差距;虽尔都有高峰与低谷,但强汉巨唐之于宋明,平均而言相差何止道里计?

这样近乎于悬殊的可怕差距,固然能以种种理由解释。但作为后一个千年中近乎于国本的大制度,科举难道真能摆脱文明衰败的责任么?

恐怕很难推脱吧?

不过,科举又是怎么在后一千年的衰亡中推波助澜的呢?

其实说起来有点尴尬,所谓祸福相倚,科举制最大的矛盾,恰恰孕育在它最大的优势之中。

——它太公平了。

公平当然是好的,但不合时宜的公平……却未必会有那么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