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350)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卫青俯首道:“那是陛下圣德所感,故而人才济济,应时而生。”

能靠着这点浅薄的学问磨砺出这样果敢敏锐的本能,无伦如何都算是超凡脱俗的人才了。要是博望侯率队凯旋,大将军甚至都想私下见一见为使团筹谋军务的那位军官。

皇帝自然而然的忽视了大将军并不娴熟的马屁。他沉吟道:

“中原自然人才济济……只是朕实在不曾料到,一个名声不显的小人物,竟也能有这样的心气。”

不错,能在万里绝域之外判断战局拟定策略,所需的不仅仅是才略,更是胆气。基层军官人微言轻,但也因此不承担任何失败的责任;即使使团真遭遇了什么挫折,需要担负罪责的也只是博望侯张骞而已。以区区微末之躯,挺身而出负荷此非分的重任,但只这一份勇于任事的胆略与主动,便委实超乎寻常所及。真可谓草莽之间,亦藏英雄。

而皇帝只不过是稍稍布施了一点和风煦雨,这些草莽之英便借势而起,即将搅动风云了!

只是,这位皇帝禁军出身的草莽英雄固然才略出色,但所作所为却无疑是给朝廷平定西域的计划平添了莫大的变数。若非霍去病虚张声势震慑住心惊胆寒的匈奴残部,搞不好真会打草惊蛇,提前激发出什么变故来。

而这“变数”,却委实大大超乎皇帝的预料……简而言之,至尊再如何聪明颖悟善用权术,终究只是生于深宫不问世事的天子而已;他或许能轻易体察近臣亲随心腹将领微妙难言的心境,以此量才使用彼此制衡所往无不利,但此深邃敏锐的洞察也不过仅仅限于朝堂而已。对于公卿以下芸芸士卒小吏,那基本就是漠然待之、视若无睹,多半只当作执行命令的工具人。

对正统王朝而言,这种心态或许不能算是错误。但而今皇帝仔细阅览冠军侯的奏折,却在这怪异的细节中隐约留意到了自己长久的疏忽——

这些沉默寡言无声无息的底层兵卒,并非真正是无心无念逆来顺受的木头与工具,他们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百般诉求,其情真意切、心绪激烈之处,未必在所谓的“公卿”之下;只不过这些士卒在愚昧与混沌中困顿得太久太久,已经无力也无心表达自己的情绪。于是一切情绪终告沉默,而话语亦随之木呐喑哑,终于沦为不会表达的工具、纯粹的木偶。

可一旦时有凑巧,皇帝无意为他们播撒下了一点求知的甘露——无论这甘露如何的稀薄、微小、不值一提,那为愚昧所求困的干涸心境都会在这罕见的甘霖中滋润、萌发,竟由此而勃然生长出令至尊都惊骇的心气与豪迈来。

原来——原来这些人并不是天生的木偶呐。

如果说数年前皇帝在羽林军内推行改制、“有教无类”,还只是萧规曹随照搬手册,不过期望着底层的兵卒读书明理以后更增战力;那么而今稍作实践,在收获惊人战绩之余,却也敏锐发觉了新制的副作用:这些底层军官读书明理以后,固然是聪明百、倍机敏万分,妙想非同寻常;但他们的思路,却是再也不可把握、不可琢磨了——他们不再是乖乖的工具,已经渐渐变成了某种活生生的“人”。

而自古以来,这些活生生的人便是最难把握的东西,其艰深微妙,恐怕尤在军务之上。

怎么说呢?而今大汉通晓经纶、有情有智,能够被视为活生生“人”而非工具的团体,也不过只是百家诸生、诸侯外戚、朝堂上为数不多的重臣公卿而已。但单要平衡这寥寥可数的群体,维护中枢的权威,皇帝所耗费的精力时间也已经是艰难繁重、不可胜计。

而如果——如果“人”的范围一旦扩散开来,千万人所思所想所欲所求缤纷错杂彼此冲突,那么他还能在这千奇百怪、不可计数的心思与诉求中保持艰难的平衡,维系往日的地位么?退而言之,人人心思各异,又该如何维持平稳?

以至尊数十年有限的见识而论,他简直都想象不出后世那人人习学经纶,奇论异见满天乱飞的所谓“新世界”!

难道大汉变革的根本,也终究会演变为这样莫可理喻的“新世界”么?

如此沉默片刻,皇帝终于喃喃开口,自言自语:“……如果都是这样的心气,恐怕未必是什么好事。”

——无怪乎那本手册念兹在兹,反复强调什么“统一思想”了。之所以不厌其烦要“统一思想”,不正是因为被教育开阔视野后的人思想各有差异,实在太难统一么?

……所以这思想到底是怎么个统一法?数千万人乃至数万万人的思想,真的可以统一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