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352)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上天以为如何?”

【我不能评价陛下的举措,只能根据数据的模拟提供可能性最高的建议。以旧有的案例判断,在给予充分的鼓励之后,这种超出于中枢预期的“变故”将会大量增加】天音依旧是不徐不疾,平和从容之极:【普及教育是相当有风险的操作。一旦无法为培育出的人才提供稳妥的出路,他们便很可能自己寻找门道。而这种欲望与边境常有的复仇情绪结合,结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皇帝皱眉:“有什么难以预料的——”

这句话刚说出半截,至尊便不由得一噎。他脑中思路电转,已经下意识想起了公孙丞相多日以来在边关的骚操作——那种炽热、强烈、凶狠到难以驾驭的新式公羊复仇论一旦推开,那么所激发的愤怒必将难以预料。要知道,与老式公羊学派仅仅提倡国家复仇不同,这套被改编过的玩意儿可是鼓励士人们以变乱正法为名,自行出击抵御蛮夷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鼓励士人出击,那么也不过是心绪翻涌舆论激烈,勉强还可以弹压。可一旦使团于西域的丰功伟绩流布于天下,那么在此光辉案例的刺激之下,被辛苦培育出的兵卒军官们,其举动恐怕就不能把控了!

仅仅只是被学术煽动的愤怒与复仇,还或者无甚紧要;可要是这些愤怒能兑换来现实的收益,则滔滔洪水倾泻奔涌,即使皇帝亦不能抵御——当年他“复九世之仇”、北上征伐匈奴的诏书言犹在耳;难道还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否认大汉贵华夏而贱夷狄的政治正确不成?

皇帝的眼睛鼓了起来。

光幕语气平静,自然而然的又往火上浇了一瓢油:

【而且,大汉边境的坞堡,似乎常握有大量的私兵】

大汉定鼎七十余年,四面蛮夷入侵频频,常有劫掠商队屠杀边民的暴行;蛮夷盗贼往来如风,州郡的部队难以时时防备;因此边境的豪民结寨自保,修筑工事招募部曲,俨然把持着为数不少的武力;而朝廷迫于形势,往往也只能听之任之,默认而已。

这点私兵实力庸劣,自保有余进取不足,无力左右两国交战的局势,所以也无伤大雅。可设若雄心滔滔的羽林军官看准了这些散乱混沌的力量,那么彼此结合绑定以后,发挥出的功效可绝不只是一加一这么简单……

当然,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功效”其实已经开始体现了——公孙弘长篇大论的奏章说得很清楚:此次张骞以节杖引郡县兵卒奇袭乌孙,抽调的部曲大半便来自沿途坞堡的私兵;而羽林军出身的屯长尉丞们费尽心力,竟能将这些来历错综复杂心思不可揣摩的散兵游勇捏成足以与乌孙禁军拮抗的部曲,指挥的水准的确已毋庸置疑。

……不对,如此赫赫武功,倒也不能全部归功于羽林军出身的军官们。虽然公孙弘的奏报略有遮掩,但至尊依然察觉到了底细:使团之所以能将这成分复杂的军队调度得如臂使指,一面是许以重赏毫无吝惜(攻下乌孙国以后,国库中三成的金银都被如约取出赐予了士卒),另一面则有公羊派的儒生们桴鼓相应,百般翼赞之功——要没有这些儒生忙前忙后,以新式复仇理论煽动边境士卒的愤恨,那远涉戈壁征伐异国,士气也绝不能如此旺盛。

这么看来,公孙弘、汲黯、霍去病等人各自搞出的那一套,居然还有如此微妙的配合?

皇帝的脸渐渐的绿了。

但以数据训练出的模型显然不具备读空气这样无聊的技能,光球自顾自的喃喃低语,似乎是在讲解,似乎又是做着某种怪异的评估:

【不过,这场由使团发动的战役仍然是相当特殊的。仅仅将之归纳为底层军官为谋求出路的冒险,似乎过于轻率。虽然组织形式仍然是陈旧的,但使团在发动原本各自为政的地方豪强私兵部曲时,已经显示出了新式路线的威力。某种意义上说,这恐怕是划时代的变革……】

“划时代的变革。”皇帝冷冷道:“上天未免夸大其词了吧?”

【只是推测而已】光球心平气和:【再说,陛下难道就没有察觉么?一群出身微末的士卒,仅凭节杖与寥寥数语,便能轻易调动来历各异的部曲,这样的组织能力并不常见吧?虽然这些羽林出身的军官或许出于无意,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摸到了某个微妙的门槛——以思想与理论来动员底层士兵,这是工业化时代仗之横扫天下的利器。归根到底,智人是依靠想象而团结的动物;在战场生死决斗之时,某些激烈思想与情绪可比单纯的利益刺激更管用一百倍。所谓慷慨赴死,大概如此……想来,卫大将军熟稔军务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吧,否则漠北决战,为何一定要用六郡良家子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