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365)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汲公气虚体弱,仰卧榻上,听到这细致入微而精心动魄的讲述,面上的神色却依旧是苍白一片,毫无变更。他沉默片刻,低声开口: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事还能拖几年,而今看来,变故总是超出寻常的预料。”

石庆被太子反复嘱托,一定要留神汲太傅任何的回应,因此立刻躬身询问:

“汲公的意思是?”

汲公并未接话,反而是稍稍咳嗽两声,平静开口:

“石少傅,殿下将所有的事体都交代清楚了么?”

石庆微微一愣,肃然道:“君不密则失臣,有些事东宫也没有与我细说。太傅若有疑虑,只能面陈太子。”

虽说“君不密则失臣”,但太子在少傅面前隐瞒的,却有且仅有一项——当皇帝如此咄咄难当的考验劈头而来,被逼着当机立断的东宫皇太子,帝国继承人,最终又给出了什么样的回复?

这回复牵涉的恐怕不仅仅是东宫及其臣属的富贵荣辱生死祸福,更是草蛇灰线而伏笔千里,必将波及此千里万里江山社稷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运势;其影响之巨,恐怕不能不令人心神动摇、难以自持——这也就是石少傅老实笃诚绝无异样的心思而已,否则换一个心思稍有浅薄的人选,恐怕都按捺不住这份躁动亢奋的情绪。

但汲公只是摇了摇头:

“要是太子稍稍迟缓数日,恐怕老臣也不能窥探清楚局势了。但殿下既然如此急促迫切,那么此行的结局便真正是昭然若揭了……”

说到此处,他不觉闭目吐气,而后声音渐转低缓:

“……天下从此多事了啊。唉,也不知千秋万代以后,后世的人又该如此议论此刻的决定?”

第102章 大汉后世谈(末)

石庆的眉头微微颤动,终于低声开口:

“太傅是说……”

“虽然说一动不如一静,但太子要是选了守之以静的道路,那实在不必大动干戈,让石少傅来告知我这个病夫。”汲黯幽幽叹气:“再说了,东宫再如何沉着镇静,他毕竟也是姓刘啊……”

自高皇帝以降,姓刘的有几个安分守己听天由命的?更不必说当今皇帝的爱子!

汲公身处局中,思路尤为敏捷,仅从石庆转告的诸多细节之中,便敏锐察觉了事情的关窍:皇帝固然对种种抉择犹豫不决,但内心未尝没有不可言说的倾向,否则又何必要咨询于年幼气盛,少壮不知世事的太子?

一个尚未见识过权力最狰狞面目的意气少年郎会做出何等的选择,难道还很难猜吗?

不过,皇帝特意要让太子做决断,除了考核继承人以外,恐怕还是要为胸中那被权谋诡计阴毒谋算所阻遏的热血,稍稍留一点喘息的余地吧。

……身为天子,能放纵到这一步,大概也就是至尊的极限了。

这种种委婉曲折的隐秘自然不必告知石少傅。汲黯只是摇了摇头:

“事秘难知,多言贾祸,石少傅实在不宜追究得太深。将来县官若有驱遣,谨奉如命即可。”

这是顾虑万石君家风笃实敦厚,委实不能搅和进诡秘难言的惊变中,因此委婉给出的建议。石少傅虽然并无翻云覆雨渊深高明的手腕,但还是相当之听劝的,闻言连连点头,奉命唯谨,却又小声开口:

“汲公,太子还要让我带去回话……”

汲公微微沉吟,语气沉缓:

“也没有什么别的好说,只是盼望殿下能知晓轻重缓急而已……既然已经做出了抉择,那么便不可再回头。将来大动干戈之时,东宫也绝不能置身事外——不过数年之间,朝廷必定要多事了。”

既然已经选择了“动”,那么革新一往无前,再无回环的余地,从此摧枯拉朽攻坚破难,不知将有几多磨折;这样的动荡风波来回拉锯,正是天下一切革旧鼎新所不可逃避的难题,也不出乎石少傅的意料之外。但汲公居然斩钉截铁,要东宫不能“置身事外”,这态度就未免令石庆既惊且疑了:

“子议父政,似乎不符合《春秋》的大义……”

自然,什么《春秋》与否不过是托辞,真正令石少傅惊惧不安者,却是东宫群臣早已有之的定论——自古强主的太子最为难堪,而当今天子又实在是强势果决得匪夷所思,决不能稍撄其锋芒,因此太子依违其中,只能是安分守时韬光养晦,静候天时而已。可如今汲公言之凿凿,一开口却是要东宫“不能置身事外”——作为身份敏感之至的储君,寻常朝廷风波避之犹恐不及,而今怎么能主动沾染?难道以为至尊的刀不够锋利么?

汲公笑了一笑:

“少傅多虑了。一者,陛下未必会斤斤计较到如此地步,一,者东宫总该有些担当,既然已经为君父下定决心要革新到底,如何能袖手作壁上观?这样的事不关己,恐怕更为激起至尊的忿怒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