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380)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简而言之,逢进必考,有升必核,纵使太平公主行使钦差特权挑选人才,那也要先在政事堂安排的经义策论、贴试磨勘中滚过一遭,综合核算下来,耗费的精力未必比科举取士少多少。

不过,一代补丁一代神,再神的版本也总有自己解释不得的漏洞。而女皇亲口托付,交接的却是她精心揣摩,可以大展拳脚的新bug——武周及李唐上承南北朝旧制,虽然士族门阀屡遭打压多有裁抑,却依旧在朝中保有超然的地位;士族子弟解褐入仕,往往都能因父祖的名望而蒙获恩赏,一起步便高居于青云之上。不过,自太宗贞观革新以来,此种荫蔽提携的惯例已渐渐转变,朝廷授予世家子的官职逐步沦为虚谈,既无权力亦无职守,不过是挂着个名头领份俸禄的好听头衔而已。

这种由实而虚由大而小的趋势,由太宗高宗至当今圣人,数十年间已经是蔚然成风不可阻遏,再明白无误的昭显了世家门阀权势的衰落;但无论如何‘明白无误’,此趋势都只是未曾出口的潜规则,君臣彼此心照不宣的“习惯”——而既然只是未成文的“潜规则”,那么就有了皇权上下其手,大卡bug的余地。皇帝既然有权力给世家子弟赏赐官职,那么官职的挑选与任命上,不就可以摆脱宰相们的束缚,自行其是了么?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庶支子弟”嘛……一则庶支子弟也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凤阁鸾台总不能疯到与皇帝撕扯嫡庶神教;二则这数年以来世家日子难过资源不足,家族之间内斗纷争此起彼伏,难免有大宗欺压小宗的惯例;而今小宗庶子蒙获恩宠骤然高居于大宗子弟之上,那彼此间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嘛,估计就够五姓七望士族门阀们激情对线互扯头花,所谓血亲互殴老少咸集,相互间痛痛快快的折磨上几个来回——顺便给皇帝放几年耳根清静、可以大展拳脚的假期。

“……不过,任用士族庶支的手腕也是不能长久的。”上官昭仪持礼端肃,谆谆教诲:“五姓七望百家百门能数百年屹立不倒,盛名之下绝无虚士;虽然一时举止失措,有了外敌的可乘之机,但终究是兄弟阋墙而外御其侮,一定有族内权衡利弊调节冲突的机制。只要时间一长,大宗与小宗的矛盾终将缓和,而挑拨的手段便随之失灵了。归根到底,这不过是应急之策而已。”

公主默默记下,但仍不由感慨:

“如此用尽心机,周旋往来,居然也只有一时之效吗?”

“此非臣下可以议论。”上官婉儿心平气和:“不过,圣上的确说过,权术这种东西,虽则有效,但也总归有限。依仗这种小伎俩行事,得一时的胜势不难,却绝不能长久维持局面。”

她停了一停,轻声道:

“烦请公主谨记。”

这算是女皇给女儿最为诚挚的忠告了。即使以圣上的天纵聪明,玩弄权术纵横名利如斯之久,都尚且有恃术者必以术亡,为权术反噬而翻身不能的时候,更何况乎其余?持国以正而治世以平,料理国务堂堂正正的大道,还是应该无偏无党而王道荡荡,如当年太宗皇帝方可——昔日太宗驾驭房玄龄魏征李靖,用得上计较这些阴私难堪的手段么?

所谓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囿于自身那尴尬而无可调和的合法性,皇帝恐怕很难达到大公无私、坦坦荡荡的境界了;但这不妨碍她随时随地表达向往——一面是真心期许,另一面却也是大力树立人设,向随时窥伺的天幕投射某些若有似无的暗示,方便在谈判拉扯时夺得先手。

……虽然口口声声蔑视权术,但用起权术来可真是熟练呢。

太平倒未必能领会这一片深意,不过依旧是凛然牢记,奉命唯谨。但思虑再三,依旧小心询问:

“既然荐拔世家庶枝只能收此一时之效,那策略失效以后,又该选用何人呢?”

上官婉儿默然片刻,而后微笑:

“未来缥缈难知,原本不可预测。但陛下的意思是,若真走到了那一步,大概便只能选用女官了。”

公主莫名:“女官?”

“是的。圣人于一年前改革内廷制度,在原本六尚二十四司以外,又增设了所谓‘尚礼局’,负责指挥典仪,教导宫中诸妃嫔宫人。”上官昭仪低声道:“举凡内命妇等,每半月至尚礼局一议事……”

得了,即使以太平公主的见闻,顷刻间也能闻出猫腻了:女皇属下的“内命妇”,与其说是嫔妃宫人,倒不如说是她平日料理政务下达指令的助手;而这些干涉政务手掌大权的宫人,每半月却都要到“尚礼局”议论事务——那这新设立的所谓“尚礼局”,又该是个什么地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