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54)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虽然直播网站严禁通过私信泄漏任何个人信息,但大概也可以从交谈中摸出一点爱好。林杉点开了私信。

果然大佬就是大佬,点开私信后弹出的居然是个“转译中”的对话框,真不知道大佬是用什么发的私信,难不成还直接复制了一堆异体字过来?

一秒钟后私信转译完毕,屏幕上闪动着一行简单的问句:

【请问up主对唐朝皇室的健康问题是否有关注?】

林杉……林杉缓缓张大了嘴。

说实话,这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委实可大可小。小则一句话便可应付,但真要往大里铺陈,怕不是得要一本博士论文。

而今垂询的粉丝是隋唐史的大佬,当然不能用一句话敷衍过去,但真要往深了讲,又显然不是林杉这个业余up主能胜任的。

他挠着头发了半分钟的愣,终究还是拿起了手机:

“喂,师姐么?师姐你博导是不是搞隋唐医学史那个方向的呀?我想问个事儿……”

·

李二陛下在密室内来回踱步、颇为焦躁,等了足足一顿饭的功夫,才等来香炉彩光耀眼,滑下一卷装订精美的帛书,上书《唐代皇室风疾考》几个大字。

皇帝无暇惊叹,匆忙一拜后便捧起了厚重的绢帛。天幕的“保密原则”一如即往的贴心,将所有词句都转化为了唐人熟悉的格式,顺带着抹掉了一切泄漏隐私的信息。

但某些东西是抹除不掉的。皇帝仅仅扫一眼目录,便被这严密而完整的框架镇住了:

【选题缘由及意义:唐代皇室罹患风疾之于政局的影响】

【研究范围与概念:“风疾”探微——风疾一说的医学定义】

【学术史回顾】

【研究思路与研究办法】

…………

博士论文的逻辑千锤百炼,再如何扭曲模糊,也依然缜密完整,无可挑剔。皇帝由上到下将目录看了一遍,便不由被这环环紧扣的逻辑折服,与之相比,朝中诸大臣的奏表虽然文词华美,可严谨与细密上未免都远远逊色。

但现在不是感叹逻辑的时候了。皇帝对照目录按图索骥,迅速翻开了【唐代皇室罹患风疾】一章:

【……唐皇室罹患风疾的比例极为惊人,仅以文献所载,诸帝中便有高祖、 太宗、 高宗、中宗等七人患此病症。皇帝因病丧失机能,必将对政局造成莫大影响……以贞观年间的易储风波而论,若非长孙皇后三十六岁因风疾而英年早逝,则太宗对嫡次子的偏爱或能稍稍抑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争斗未必会恶化到无可控制的局面……】

皇帝只觉得双手发颤,忍不住从心里生出一股寒意来。显然,这短短几句话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哐当一声将李二陛下都砸得昏了头。

——三十六岁,三十六岁!距今不过十年的光景了!

在这样慑人的消息下,即使李二自己罹患风疾的预言也似乎不太显眼了。至于只言片语中透露的惨烈夺嫡斗争,则似乎也与皇后的早逝息息相关。

当然,李二自己的偏爱更难辞其咎。皇帝心情复杂而又酸涩,实在不敢想象十年后丧妻的自己是如何的反应失措,但再也看不下去描写发妻早逝的句子,索性匆匆翻开下一章:

【……按南北朝以来诸多医学典籍的描述,“风疾”多半表现出头痛眩晕、 抽搐、 麻痹等诸多症状,历代医家推敲病理,多将其视为“风热”、“风淤”、“情志不遂”,并认为是暑热、郁气与纵酒所致。这些观点当然不尽科学,但以起因与症状判断,则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颇为接近,考之高宗风疾发作的进展,更与脑血管壅塞的病程若合符节……】

李二心下一震。他当然不明白什么“心脑血管”,但隐约猜出似乎与“血”有关系。血,血……血,早年太上皇也曾罹患风疾,每次发作之时,太医都要以针刺头,放出鲜血,随后才能缓解;这莫非便是天书所论述的医理么?

但放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用不了多久就会复发……皇帝默默沉吟,又翻了几页:

【……以唐皇室发病的概率判断,风疾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这同样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但完全推之于遗传也是不合理的。唐初,高祖、太宗、高宗、长孙皇后乃至长乐公主李丽质等均有风疾发作的记录,而长孙皇后的同母长兄长孙无忌却相对健康,六十余岁依旧精力不衰。这样群聚性、家族性的疾病爆发,除遗传之外,恐怕也与唐朝皇室的生活习惯关系不小】

看到爱女的名字,皇帝的眼角抽了一抽。

——好吧,又是一道晴天霹雳。

【……以现有的唐代御膳食单判断,宫廷饮食中用料极为奢靡,几乎不惜工本的使用当时还甚为珍贵的油、糖、精面等材料,并极为注重调味,推崇“炙博煎炸”的厚味。在唐名宴“烧尾宴”中,做为主菜的数十道菜肴尽皆荤腥,而且多以油炸煎烤等手段烹饪,力求鲜美重味;其余十余种米面主食则精心炮制,每一样都掺入了大量的蜂蜜、酥油、甜酱等等佐料;如此重油重甜、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的饮食,对心脑血管的压力可想而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