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231)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他家的人口组成是这样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家里六个孩子他是老幺,大姐嫁给了王家,二姐嫁给了李家,大哥取媳妇王氏生了两个儿子,二哥入赘唐家,三哥入赘刘家。】

【两个姐姐嫁到别人家了暂且不提,只说父母哥哥这边,放到后世也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但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一大家子病死饿死的只剩下大嫂二侄子二哥还有他自己。】

【他家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没有自己的地,父母饿死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靠邻居给的一小块地才让父母入土为安。】

【他家兄弟只有四个,朱重八之所以叫重八是连着堂兄弟一起算的,他家活不下去,二哥便想着带他去投奔大伯,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大伯一家除了一个堂嫂其余十二口全都死了,兄弟俩没有办法,只能分开各自逃难。这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这段经历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写过: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兄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爹娘没了,大哥也没了,大嫂带着孩子回娘家,二哥和他各奔东西,偌大的一家子顷刻间散的干干净净,简直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没多久,二哥也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但是惨成这样的不只是老朱一家,他是当时百姓的缩影,像他们家一样家破人亡的还有千千万万家。】

讲到这里,起义军中所有人都深有所感。

不是他们要造反,是这世道逼的他们不得不反,要是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想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

老朱叹了口气,有种要落泪的冲动。

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他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他不后悔,他自己前半辈子颠沛流离,不能让媳妇孩子跟着他一起过苦日子。

左右安稳日子肯定过不上,不如豁出去干出大的。

旁边,小朱标还在掰着手指头算他爷爷奶奶那辈儿有多少家人,还没算明白就被亲爹拉住感受他那无处安放的父爱了。

【朱重八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的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然而只过了不到两个月,皇觉寺周边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他和其他和尚都被赶出去云游。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和乞丐唯一的区别就是乞丐叫要饭他叫化缘,这一云游就是整整三年。】

【他终究是不同寻常的朱重八,即便流浪化缘的日子过的艰难,他依旧能自娱自乐,时不时还写首诗来消遣。】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写诗也是写自己,他不知道他的后半生是多么风云跌宕,已经过去十多年只有颠沛流离,但是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刘福通是富家大户出身,要不是贾鲁开河故意冲了他家祖宅,他也不会铁了心的和朝廷死磕,更可能和李察罕、李思齐那样招兵买马响应朝廷。

他知道世道艰难,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但是那又怎样,他自己家过的好就行。

啧,摸着良心、如果他有的话、摸着良心说一句,他这性子的确不适合当大官,更不适合当皇帝。

好在他没良心,趁现在老朱还窝在南边,他收拾完北边这些烂摊子也想争一争。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以后没人盯着给他送粮草,他还得想想怎么不让他的大军饿着。

是个问题。

【老朱离开皇觉寺,一路从濠州向南到潞州,然后折向西进入汝宁府,这三年的时间他走遍淮西,周边各地的山川地理了然于胸,等年景好了又返回皇觉寺。这一年,他二十岁。】

【回到皇觉寺后的生活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还是干杂活混饭吃,闲暇时再跟寺里的老和尚学几个字,日子苦归苦好在安稳,如此又过了三年。】

【但是安稳日子总是不长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重八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代表。】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举兵响应,红巾遍布天下。】

上一篇:她在电竞圈封神 下一篇:枕边潮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