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31)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旁的附属国只需要按时上贡,高丽不光要上贡,国王年少时还得在大都给黄金家族当侍卫,这还不算,等国王成年,他还得娶黄金家族的公主当王后,如此才能回高丽继承王位。

高丽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异常亲密,他们的王后是黄金家族的公主,大元皇帝的后宫也有很多高丽贡女,每年黄金家族举办诈马宴,也就是质孙宴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的高丽质子们都能坐在最前排。

元朝的统治等级分明,这种坐在最前排的待遇能极大的满足高丽人的虚荣心,因此很多高丽人都觉得大都才是他们的家,高丽是什么乡下地方,不去不去不去。

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普通高丽百姓,甚至高丽的国王都不乐意回高丽继位。

之前有个高丽王贪恋大都的繁华,只把高丽当成需要例行公事的封地,继位后依旧住在大都不愿意回高丽,后来逼急了甚至直接将王位让出去也要留在大都。

沐青揉揉脸换个姿势,不得不说,他当初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着实被那个高丽王的做法给震撼到了。

但是再想想高丽的贫瘠,又好像能够理解那个高丽王的做法。

总之就是,对高丽人来说,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就是繁华的元大都。

元朝统治下的高丽人非常认同蒙古的统治,他们学蒙古的生活习惯,学蒙古的服饰打扮,学蒙古的方方面面。

那些在蒙古待久了的高丽人回高丽后都会很不习惯,尤其是自小在大都长大的高丽质子,看上去不像高丽人更像蒙古人。

这很明显不是好事,如果一直这么下去,过不了多长时间高丽就会彻底纳入元朝的版图。

现在的高丽国王很年轻,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至正十一年的时候才回高丽当国王,他看上去和那些自小在元大都长大的高丽质子没有区别,打扮习惯都更像是蒙古人。

他梳蒙古辫,戴蒙古毡帽,穿紧身束腰的起褶长袍。

和高丽王宫里的很多人一样。

元朝皇宫内很多宫女宦官是高丽人,大都有数不清的高丽学者、高丽僧侣、高丽商人,还有特意为皇帝贵族准备的高丽贡女。

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效果很明显,高丽本土的高丽人也习惯梳蒙古辫,戴蒙古毡帽,穿紧身束腰的起褶长袍。

蒙古是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服饰很适合骑射,高丽人觉得蒙古的袍子很方便,练习骑射的时候都会换成更方便的衣裳。

沐青觉得这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差不多,但是有些高丽人觉得那是蒙古侵略他们的手段。

行吧,他们高兴就好。

年轻的高丽国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他在大都的质子生涯和以前的数任国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点,他很清醒,他不想让高丽彻底变成大元的一个省。

他在至正十一年回高丽登基,就在这一年,大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发生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庞大的蒙古帝国不复从前,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他看到了中原的乱象,也看到了高丽摆脱蒙古干涉的契机。

高丽本土亲元势力不小,在大元王朝彻底崩溃之前他不会暴露太多,这次应召前来中原平乱的高丽军队应该就是高丽国王派来进一步了解中原情况的先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蒙古人平定不了中原的叛乱,打个高丽还是很轻松的。

嗯,很有自知之明。

朱文正还在拍着大腿感慨高丽人都是憨憨,完全没有注意到他弟看他的眼神也像在看憨憨。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丽人不是嘴上不把门的傻憨憨,他们是看出来元朝已经失去对中原的掌控,只要脱脱一死,这个压在他们头上许多年的庞然大物就会轰然倒塌。

他们那是傻不愣登的主动往外透消息吗?他们是在努力把水搅浑啊!

沐青动动有点发麻的腿,站起身来拉着他的未来战神哥去学习。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让大倒霉蛋躲开既定命运,多读书肯定没坏处。

此时,高丽大营外,朱元璋和汤和带着父老乡亲往回赶,一边走一边破口大骂,“咱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高丽人不是傻子,文正才是天下第一大傻蛋!”

什么酒喝多了不把他们当外人,分明是看脱脱必死无疑想让中原的起义军趁机反扑。

咋滴,他们高丽还想等汉人蒙古人两败俱伤再来个渔翁得利?

丁点大的地方胃口还不小,也不怕撑死他们!

第13章

朱元璋一路骂骂咧咧回到滁州城,汤和开始还符合几句,后来发现根本插不上话,索性闭嘴任他们家大哥自己在那里骂骂咧咧。

上一篇:她在电竞圈封神 下一篇:枕边潮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