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一年(117)

作者:蔡某人 阅读记录

再往西北方向沿路有大将廉颇墓,有淮南王刘安墓,叠翠流金,幽鸟相逐,因此转了话头,“不但凡人,便是帝王将相,也照旧是白日不可系,朱颜不可驻,天地逆旅间,芸芸众生不过过客成归人,太尉,某胸无大志只愿今朝有酒今朝饮罢了。”

这么一通说完,王凌何其精明,知道有些话是不必往下说了,脸上矜持清淡一笑:“君豁达,某自愧不如。”

旁边舍人一直跟随,等景也看够了,无话可说,两人下了城楼往太尉府里用了饭走两局棋,姜修也就告辞安置去了。

“太尉,我听姜修今天的意思……”舍人很是失望地看着王凌,王凌盥洗过后,捧了盏热茶继续观摩舆图,摆手说,“算了,他没那个意思,由他去吧。之前大将军请不动他,如今我待他一片赤诚,也难能打动他,既然如此,可见他是真无心插手政事,罢了罢了!”

兖州刺史令狐愚的死,打了王凌措手不及,但夜空朗朗,有荧惑逆行入南斗,这倒更让老太尉坚定认为天象昭示着将有新主出现。等到洛阳传来天子命桓睦在帝都立庙的消息,老头彻底发飙:

“洛阳城里都是死人吗?他桓睦就算立庙,至多也就是立在他老家河内!立在洛阳,狼子野心还不够清楚?朝中魏臣是都死绝了吗?!”

府衙的听事里,久久回荡着他嘶哑的低吼,属官见状,个个义愤填膺。外头飞来一人,将探马自边线得来的最新军情呈报给王凌。

“吴人封锁了涂水,”王凌把军报快速一览,啪得合上,来回这么踱了几步,眼皮一抖,“机会就在眼前了,我这就上表奏请天子授予我虎符,集结扬州各路军马,讨伐吴人!”

表文快马加鞭送到洛阳,再递到太极殿上天子的案头,不过一日。小皇帝看王凌的意思是要跟吴人开战,军国大事,不能裁决,只得先回了太后。太后把上表一丢,眼波荡开:

“兹事体大,陛下这事应该去问太傅,谁知道吴国是个什么情形,这仗该不该打,也只有太傅最清楚了。”

桓睦称病不朝,小皇帝只好亲自上门去征询,他一来,府前照例黑压压站了一群恭候圣驾。这不是小皇帝第一次来,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半轮红湛湛的艳阳跃出山头,照在小皇帝因发育而生出的毛茸茸胡须上,染遍金光,他青涩犹存,在太傅的园子外打量了片刻,才抬脚进去。

表文看完,桓睦当即否决了王凌的提议:“陛下,臣听闻吴主每况愈下,此举不过为防御。伐吴不是不可,但绝非此时,太尉如此冒进要仓促举兵进攻于朝廷半点益处也无。”

“那太傅的意思,是不可行了?”小皇帝在这上头毫无经验,可王凌是宿将,他的提议,让小皇帝一时犯难拿不定主意。见桓睦利索回绝,更是茫然,帝国仅存的两员老将谁是谁非,他决断不出,只能含糊其辞顺水推舟说了:

“既然如此,就按太傅说的朕会驳了他,不给虎符。”

桓睦在小皇帝那张举棋不定又无可奈何的脸上一转,咳着说:“臣虽老朽,但绝不敢在军国大计上敷衍塞责。”

小皇帝下意识忙安抚道:“朕信太傅,伐吴本就当慎之又慎,朕也不敢妄行以至断送先人基业。”

如此一来,王凌在寿春难免抑郁,不肯再等,立刻遣将军杨宏同兖州新刺史黄华联络上,告知欲立楚王行废立之事。

兖州,刺史府里黄华接待了杨宏,听人把来意一说,心头紧了下,面上却不急不躁,一时间,不说应,也不说不应,而是将盏热茶塞到他手中。那张脸上,是个十二分忧心的模样。

“将军,这件事,”黄华倾身点了点几案,“还请将军细想,天子虽幼弱,可那是先帝名正言顺的皇嗣,楚王是陛下的叔祖,怎么着也轮不到楚王继承大统罢?太尉他若是不满太傅专权,该讨伐太傅才是,怎么打出的是个废立名号呢?这里头,是否存在私心也未可知啊!”

杨宏脸上极快地闪过一丝犹疑,被黄华敏锐捕捉,于是,将他手一执,恳切道:“将军,凡举大事,应本人情。大将军刘融等人是骄奢失民,太傅拨乱反正,虽天下名士减半,可在洛阳城里选贤任能,体恤百姓,加上他父子手握中军大权,太尉欲以地方抗衡中枢,一来兵力是否能调动尚且未知,二来师出有名名却不正,你我不过人轻官微,拿全族人的性命冒险,实不可取啊!”

一席话,说的杨宏心绪大乱,煎熬半晌,一咬牙打定了主意。两人来到案前,一人研墨,一人抻纸,就着烛火迅速将太尉王凌谋事写就按上手印,又落款姓名,连夜加急送往了洛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