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快穿之完成你的执念(1527)

作者:淇泮 阅读记录

决定方向手,程珮仪开始忙碌起来。

首先她召集了所有佃农,说明这个庄子的土地全都会作为她做试验的场地,所以所有佃农都要严格按照她的要求去种地,无论最后产量如何,她都会按照当地平均产量给大家结算,而且租子减去一成。

一群把地看得无比重要的农民全都一脸不赞同地摇头,觉得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家小姐简直是乱搞一气,糟蹋了这么大片的土地。但是人家是大官,又说了减租子,心里再可惜,也不会说出不同意的话来。

纵然是太平盛世,可他们这些农民日子依旧过得难啊!

程珮仪这次想要试验的是精细化种植。在现代化农业之前,农民种地靠的都是自己的经验,所以越是老农种地本事越高,而同样是一个村,有的人种地“一把好手”有的人却提不高产量。

而她现在就是想定一个标准,什么地方的气候、土壤、生长期、易发病适合什么样的品种——干旱的就要选耐旱的,风大的地区就要抗倒伏的……;播种以后,施肥浇水的时间、量是多少,病虫害防治有哪些办法……一旦定下最优的标准,以后农民就可以直接按照标准实行,如此一来,每一块地都能使产量最大化。

现代农业就是这样,比如小麦种子,每年国家都会对小麦品种进行审定,按地区选择最合适的品种种植。而古代,这些工作是很粗糙甚至没有的。

这个工作远没有套种这样的办法简单新奇又方便实施,她在试验期间会遇到很大的变数——比如各个试验田老农轻视她的话擅自做主;对她自己来说也会很辛苦,必须频繁下田盯紧了各项数据,随时观察天气环境变化;最后能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还不一定,可能要花不止一年的时间。

但是,这也正是体现她这个研发人重要性的地方。除了她,这项工作一般人都做不来,也没有谁比她更了解这些作物最优的生长条件——她是从结果倒推,换个人是真正摸索测试;而复杂多变的农业环境,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全国各地环境不同,种植的作物不同,这个标准庞大得一两人根本做不完,但一旦完成,却是功在千秋。

程珮仪翻阅了所有的农业知识,特特挑出这个种植办法,它就像一块肥肉,没有人能错过,偏偏谁都吃不了独食,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作者有话要说:程珮仪:这么大块肉,父亲大人,你吃不吃?吃了,就可能编出一本农业名著千古流传哦~

第643章 穿越古代去种田5 捉虫

教书先生很快就来了, 真正的程珮仪识过字,毕竟是官家小姐,不识字损害的是程夫人的作为嫡母的名声, 但是章莱对古代的知识所知甚少,连繁体字都是一半看得懂一半看不懂。

如今她就带着弟弟一起上课。

每日上午, 她带着小孩出门查看土质、水源, 向当地老农了解情况确认这边的田地和作物都是哪个品种的, 回来整理确认如何种植, 下午就和小孩一起上文化课, 以陪着弟弟的名义, 从头开始学习。

程父为了对程珮仪研究的东西了如指掌,也为了以后拿出成果的时候不会像凭空出来引人怀疑, 隔几天就过来看一趟, 只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他对种地真的完全看不上,也不懂, 程珮仪对他说了一大通特别专业的话,他只觉得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 其中弯弯绕绕其实懵懵懂懂。

这个世界发展至今, 也有过类似《齐民要术》这样的书籍,但是农民不识字,读书人不种地, 偶尔有个父母官有仁心,拿着书本去指导农民种地,农民也不敢信啊!你一个从没下过地的官老爷,来告诉我们地怎么种?收不上粮食你负责?一般七品芝麻官头顶税赋压力,还真不敢拍胸脯说负责。

所以纵然有奇书,却因为读书人和种地有壁垒,几乎完全没用。

程珮仪借着这本书的名义,准备打破壁垒,并且发展更多书中没有的东西。

她这么一说,程父就眼睛发亮,大力支持,只等着女儿做出成果,到时候这般陈述圣上,必然保他直升尚书!

程珮仪不在乎程云光眼中的算计和畅想,目的只在于说服他。

说服成功后,调研也结束了,她开始把田地划分成多个实验组,开始进行实验。

符合佃农种地习惯的试验田没什么阻力,和习惯相悖的试验田就经常受到质疑。程珮仪也不多说,拿钱砸,承诺了足够的酬劳,佃农也默默按要求做了,只在心中腹诽而已。

小鹤鹤在府里有爹像没爹,亲娘又没了,奶娘敷衍了事,无人管束野惯了,起初上课十分坐不住,只是二姐就在他背后盯着,对他的管教比先生还严格,但对他表现好的奖励又特别多特别让他开心,小孩痛并快乐地学习了一个多月,慢慢习惯了庄子上的生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