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18)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杨修听到皇帝用“咱们”二字,心中安定了些。

刘协道:“疫病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是防治不好,一场疫病过后,十室九空,比打仗伤亡还要严重许多。你看历史上的战争,战后人口减少,总是因为疫病的缘故。你既然懂这些,不如将这些编成通俗易懂的话,叫百姓都知晓。畜类病死的,也都是有疫病的,也不要吃。”

刘协说到此处,忽然又有些难过得一笑,“其实朕坐在这宫中说着政策,哪里知道外面的艰难呢?兴许真有人家,若不吃这老鼠爬过的米饭,不吃这病死的畜类,就要饿死的呢?若不许他们吃,岂不是就是不许他们活?可若是吃了,一样也是活不成。”

杨修想到出巡路上所见,也有些心情沉重。

刘协道:“好在朝廷有粮。”他想到满满的粮食储备,又有了底气,“还是要防治疫病为先。朝廷原本就有制度,乡里有了疫病,哪怕只出现一例,也要上报朝廷的,这项差事就交给你来总揽。每日的动向,你都要来向朕汇报。防治疫病之道,你还知道哪些?”

杨修的回答就很能体现他世家子弟的生活经验。

他当即便道:“《内径》曾说,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从前谷雨过后,臣家中都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能防治疫病。有时候也用佩兰煎水沐浴。臣从前曾配过一则方子,以牡丹五分,皂荚两分,肉桂二分,珍珠四分,捣筛为散,觉得头昏昏沉沉,好似要生病的时候,吸一点到鼻子里面,就好许多。”

刘协摇头笑叹,“你这方子却金贵。”

杨修会意过来,看来是要能给普罗大众用的方子。

他微微脸红。

刘协道:“朕此前征召各地医生前来长安,应该也都陆陆续续在路上了。这些人来了长安之后,也都交给你负责。接待外来宾客,原是冯玉的差事。只医生这一项,分拨给你了。”

杨修笑道:“那臣岂不是抢了冯公子的差事。”

刘协也笑道:“你只管抢——他如今忙得很,恨不能有人能为他分担呢。”

冯玉乃是当初最早跟在皇帝身边的四人之一,与曹昂、淳于阳、赵泰乃是一同入宫的。

如今皇帝竟然直言要他来分担冯玉的差事,可见对他颇有几分亲厚了。

杨修望着皇帝的笑脸,眼中原本极力隐藏的恐惧不安渐渐淡了些。

“还有一事。”刘协看着杨修,道:“你家中可有婚配?”

像杨修这样的世家子弟,婚配多半幼时父母都已留意,只等到了岁数成亲了。

杨修微微一愣,道:“原是有的,不过……”

刘协一看他那尴尬的面色便知晓了。

杨修的母亲出身袁氏,恐怕原本给杨修定下的未婚妻,如今已经举家“投敌”跟随了袁绍、袁术等人。

“那你父母的意思是……”

杨修摸了摸鼻子,道:“如今还不知怎样呢。臣只愿一个人再逍遥快活些时日……”他有些警惕得瞅了皇帝两眼。

刘协几乎要笑出声来,杨修只差没把“别给我乱安排亲事”这几个大字写在脸上。

刘协见他如此,却越发要逗他,道:“朕的皇姐……”

话音未落,就见杨修脸色立竿见影变了。

刘协笑道:“怎么?德祖对朕的皇姐有意见?”

杨修又摸了摸鼻子,“倒也不是……”

“那是怎么?”

杨修倒也聪明,生怕等皇帝把话说出来之后更尴尬,忙道:“长公主殿下心悦冯公子之事,臣虽然在宫外之时,也多有耳闻……”

刘协恍然大悟。

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这么久以来,除了一个半路来的张绣,少有人往长乐宫献殷勤。原来是当初刘清喜欢冯玉的事情,传的太广泛了,大家一看冯玉长什么样,再看看自己长什么,也就不费那心了。

刘协摇头笑道:“你想到哪里去了?张绣去潼关驻守,长乐宫中原本的骑射师父便没了。你文武双全,岂不是正相宜?便去顶替些时日,等朕挑出合适的人,便将你换回来。这等乱世之中,不论男女老幼,都该有些武艺傍身的。”

杨修听到后面,也不禁点头赞同。

刘协看他放松下来,微微一笑,又递了一份折子给他看,“你给朕看了份写了好几日的文书,朕也给你一份好东西瞧瞧。”

杨修总觉得皇帝这种“相提并论”有点怪怪的,他那可是正经的新政理念与举措。虽然腹诽,但杨修还是接过了那折子来,却见是汇报的各处传言——对于皇帝动手清理长安城中一十八豪族的各种版本说法。

各种千奇百怪的传言都有,有的把皇帝说成了普度众生的神仙,有的把皇帝说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妖怪,但是在这些荒诞不羁的传言中,有一种最普遍的,流传在各地方割据势力之中的——那就是这绝不是一个十四岁皇帝能做出来的事情,这不是属于正常少年的手腕与狠辣,皇帝身后还有一个幕后主使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