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67)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难道是他老了的缘故?老者总是保守的,与正当少年的陛下,往往意见相左。

士孙瑞如此安慰自己,可内心深处却知道并不是的,这不是能推给年龄的事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难道比廉颇更老了吗?是他的志气消磨了。

在他于官场上已到了顶峰之后,他身后有了太多羁绊,他不再是少年时那个震动三辅的鹰鹞都尉,而是世家中的领头羊,他要为子孙计,为族人计,为文臣计……他不是没有私心,而是私心太深,连自己都骗过了。

如今陛下夺了他的官职,他要忍羞回乡,受故老指指点点吗?

士孙瑞老眼含了浊泪,他已活了太久,与其回乡受这等侮辱,不如……真就一根麻绳吊死在这大司农府中。

书房外的厅堂内,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正与好友王粲交谈。

王粲已故的爷爷王畅,曾任司空之职。这王粲也是世家子弟,少有才名,很得蔡邕喜爱。从前王粲去蔡府,蔡邕都是倒履相迎,还曾经说过,只要王粲想要,可以把藏书都送给王粲这种话。

王粲与士孙萌年岁相仿,家世相仿,脾气兴味也相投,乃是极好的朋友。

“伯父还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呢?这都第几天了?”

士孙萌伸出三根手指头来,摇了一摇,叹气道:“递进去的东西不吃也不喝,这下是真伤心了。”

王粲陪着叹了一回气,忽然道:“文始(士孙萌字),你有没有想过走?”

“走?”士孙萌一愣,看着好友神色,“仲宣(王粲字)你要走?往哪里走?”

王粲显然是考虑多日了,这才第一次对好友吐露,低声道:“实不相瞒,我在这长安城中等得着实气闷。你也知道蔡伯父欣赏我的才学,也已经数次向陛下推荐了我,我也用心写了几篇文章,送呈进去,只是从不得陛下征召,看来是入不得陛下眼睛。我这二年在长安看着,陛下乱世重武将,重民生,但忌惮世家,如非必要,是不肯用世家子弟的。旬月前,陛下又派人往河东郡和南阳郡遴选寒门良才。如此一来,更没有我们用武之地了。况且眼下陛下派二十万大军攻打益州,城中粮草兵马都空虚了。听这意思,陛下还要同时对西羌用兵。这长安城中,危险已极。若陛下用我,我自然肝脑涂地,尽吐胸中文章。可陛下既然不用我,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也该自谋生路。从前见伯父在朝中做得大司农,这些话也不好对你说,可如今伯父见黜,料想文始你再留在长安也是无益,才将这些话告诉你。”

士孙萌认真听着,有意动之色,道:“听仲宣这么说来,你筹谋既久,要去的地方也早已选好了吧?”

“荆州牧刘景升(刘表字),既是宗室之后,又乃‘八俊’之一。他当初单骑入境,几年来,恩威并施,竟叫当地贼党豪强都对他服服帖帖。如今荆州万里肃清,众人心悦诚服。曹操、袁术征战掳掠,自兖州、豫州奔逃入荆州的学者不下千人。凡是来投奔的学者,刘景升都加以资助。他这样爱民养士,如今又开立了学官,正四方博求儒士,要请学者编写《五经章书》。这等人物,又在安定之所,正合你我前去,不知文始意下如何?”

刘表爱才之名,士孙萌也有所耳闻。

而且长安离羌人、匈奴实在太近了,皇帝又要大兴兵戈,比起来安定的荆州,自然是更有吸引力的。况且他父亲被罢黜,士孙一族想要在长安城中再出头,短时间内是不好办了。

士孙萌打定主意,握着王粲的手,恳切道:“我与仲宣同去。”

王粲大喜,笑道:“我这便回府中打点行囊,备酒以待文始。”

士孙萌起身相送,低声道:“只等我父亲心情平复之后,我送他还乡,便去见仲宣……”

“这是自然。”王粲也知老人遭此打击,需要子侄辈照料,眼见皇帝如此对待老臣,更叫他觉得离开长安是正确的决定。

王粲了了一桩心事,出了府门,只觉神清气爽,解了拴在府门石狮子上的驴绳,扯一扯那驴的耳朵,听它拉长音调叫了两声,这便哈哈一笑,正待翻身上驴离去,忽见对面路上竟来了皇帝乘舆。

王粲一愣,心跳竟快了几分,立在驴旁,正有几分不知所措,却见那乘舆上下来一个十三四岁的青衣少年。

那少年相貌清俊,双眸黑亮,快步走过他身边,在几名宫人跟随下,直往士孙府中去了。

王粲知道当今皇帝已有十七岁,眼前这人绝非皇帝,但却是坐着乘舆而来。他也当真大胆,就扯过最末的宫人,问道:“前面那位公子是何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