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340)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荀彧从怀中捧出来一封已经打开的信,“这是将军大公子写来的信……”

曹操忙接过来看。

却听荀彧压低声音,难掩激动之情,“陛下已经在前来兖州的路上了。”

“什么?”曹操手上一颤,险些摔了那薄薄两页信纸,定睛看时,见的确是长子亲笔,说陛下秘密动身,已至于洛阳,正要往陈留郡而来。

陛下亲临!

朝廷非但没有把他与这几万兵马当成弃子,反而皇帝亲临前线。

曹操只觉压在肩头的重担,此时轻了大半。

荀彧又取出另一封信来,笑道:“这是将军写来的信,我来得急,还未打开看。”

曹操忙劈手夺过来,撕碎藏在袖中,羞惭笑道:“文若快别看了,不过是我发牢骚的话。”他信中原是与荀彧商量退兵自保之事的。

两人便又都看曹昂写来的那封信。

“此信寄出时,陛下还在洛阳。信中说他们是快马而来,那恐怕陛下已经在兖州境内了。”

皇帝忽然就近在眼前,荀彧与曹操激动过后,都感责任重大。

袁绍十万大军已经南下,驻营于官渡之北。

皇帝既然是秘密你前来,那必然没有多少兵马。

若他们守不住官渡,让袁绍南下,擒了皇帝,那他们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曹操心中一紧,但又不愿把皇帝送往别处,毕竟皇帝在此处,若果真事情紧急,朝廷必然是要发兵来救的。

他疑惑起来,“文若,你说陛下为何会选在此时,置身险境之中呢?”

荀彧沉稳道:“将军看着是险境,恐怕陛下已确信,将军必能战胜袁绍,便如我一直同将军所讲的一般。果真如此,又有何险?”

曹操的信心又蓬勃生发出来。

而即将抵达许昌的千人兵马中,曹昂又一次在劝说做将军打扮的皇帝,“前线危险,陛下若要鼓舞士气,在许昌也已经尽够了。”

刘协淡笑道:“待子柏与马超,各领两万兵马赶到,朕便去官渡前线,见一见子脩的父亲。”他轻轻一叹,“自洛阳一别,业已近十年。”

作者有话要说:三更完毕。晚安,明天见。感谢在2020-12-26 21:51:25~2020-12-26 23:30:3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月光落在左手上 6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70章

刘协之所以选则在许县停留, 并非因为此处是历史上曹操迎献帝之处,而是因为许县属于颍川郡。

而颍川郡的话事人,其实是以荀彧为代表的众名士。比起曹操来, 荀彧等人对汉室的忠心,更纯粹许多。

曹操心生退意之时, 要给荀彧写信探问,也不只是因为重视荀彧的谋略能力。更因为曹操实控的地区, 多年征战, 民生疲敝,而颍川郡实行屯田已有数年, 至少归附曹操之后这几年境内还算安稳。曹操在前线所耗费的粮草,大多都是颍川郡供给的。如果没有荀彧等颍川势力的坚定支持, 曹操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哪怕想与袁绍决战到底,都难以实现。

此时在前线官渡的曹操, 得到了皇帝亲临的消息, 立时打消了退守的念头。而荀彧送信之后,便立即赶往后方,征调粮草。便在同一日, 自袁绍营中也有一人正南下奔曹操而来,这人便是许攸。

袁绍连吃败仗,折损颜良、文丑两名大将后, 总算重视起来,集合兵力, 要碾压曹操,为此把驻守青州的长子袁谭也叫回来。袁谭领兵打败了原本的青州太守孔融,还是颇有作战实力的。如今袁绍领十万大军, 驻扎在阳武,距离官渡只有二十里之远,只是中间还隔着鸿沟这条运河。

与曹操这边万众一心,殊死搏斗的气势不同,袁绍阵营中因为兵多将广,来自外部的威胁并不是那么紧要,因此内部便越发派系林立,明争暗斗起来。

袁绍调回长子袁谭的举动,让在邺城留守的幼子袁尚周边势力感到不安,罗织罪名,针对亲近袁谭的官员。

许攸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许攸,字子远,年少就很是个人物,曾经连结豪杰,想要废了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皇帝。他这谋划,比董卓还要早了六年。当初他也是跟袁绍、曹操一起玩的子弟。废汉灵帝之时,他当初还想拉着曹操一起干的,可惜曹操没答应。当然此事最后也没成功,否则洛阳的皇帝成了原本的合肥侯,董卓入洛阳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就不好说了。事情败露之后,汉灵帝当时也无暇顾及,就罢免他们的罪过,要招他们回洛阳。结果许攸的同谋者害怕自杀了,许攸便逃亡了。

直到袁绍成为盟主,许攸这才又现身人前,跟随了袁绍,做了袁绍帐中谋士中比较重要的一员。而许攸自幼与袁绍相识,后来自然也与袁绍的长子袁谭交集更多。因此与支持袁尚的审配等人并不是很和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