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431)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刘协走下来,近前安慰道:“这正是玉奴做得好的缘故。朕在此地,旁无他事,所以才能从速离开。哭什么呢?待会出去给人瞧见了,都督的脸面往哪里放?”

“照这么说来,臣倒是宁愿荆州不好了……”冯玉仍由眼角的泪落下来。

刘协笑骂道:“胡说!”又道:“小时候最硬气的一个,怎么越大越爱哭了?当初在长安也是这样……”他想到当初长安未央宫里,跪在阶下恳请的青年,不禁有些感慨,当初冯玉是求去,如今却是求他别走。

冯玉轻轻擦了擦眼角,仍留着脸上的两道泪痕,就是要给皇帝看。

刘协抚他肩头,笑道:“好了好了,玉奴是怕给人欺负不成?若是荆州有人欺负你,你只管写奏章来,朕给你出头。”他猜测着,冯玉大约是有些担心此后与蔡瑁等势力的缠斗。

冯玉一开始落泪,其实半真半假,他虽然舍不得皇帝,但也还没到落泪的程度,此时听着皇帝安慰,倒是真情实意落了两滴眼泪。在皇帝驾临之前,他看似掌管着偌大的荆州,可其实不过是占据了襄阳城,又借着朝廷刚刚战胜袁绍的威势,暂时压制住了蔡瑁等人而已,这整个过程可谓步步惊心,时常夜间难以安眠,担心梦中蔡瑁与张允等人就举了反旗。而自从皇帝一来,冯玉就感到心上轻了,因为这原本的重担给皇帝暂且接过去了,并且很快就出现了解决的方案。跟随在皇帝身边,冯玉感到这一年来,在表面镇定之下的惊慌迷茫都消失了,就好像又回到了长安城中一样,只要沿着皇帝划好的路线去走,就绝不会出错。这种感觉,在最近几天的越发明显,大约是因为这几日皇帝的情绪也肉眼可见得好了起来。

可是这安稳平和的时光,实在是太短暂了。

皇帝一走,冯玉又要面对荆州接下来的艰难局面,再度接回了重担。此时流的这几滴眼泪,既有对皇帝的不舍,也有对自身不容易之处的疼惜。

刘协见他一径落泪,无奈揽了他的肩膀,送他往外走着,笑道:“再哭下去,朕这行宫都要给淹没了。下次朕再来的时候,要宿在何处?”他转移冯玉的注意力,笑道:“天下良才实多,朕不能独厚荆州。孙权那小子可是也来信了,说吴郡也有许多人杰,譬如原本辅佐他哥哥的有位姓周名瑜的将军,当地士族中也有与你年纪相仿的名士,唔,恐怕要比你小些,譬如有个叫步骘的,还有个叫陆逊的……朕先去看看,若果真是良才,到时候引荐你们认识……”

冯玉已是止了泪水,笑道:“臣见他们作甚?”

“俊才相惜嘛。”刘协见他不哭了,松了口气,拍拍他的后背,笑道:“去吧,朕就在这里看着。”

冯玉有些不好意思,垂首低声道:“少年时总是轻离别,如今年岁渐长,倒是叫陛下看笑话了……”

“你才多大?”刘协笑道:“也还是少年呐。”

话虽如此,冯玉与曹昂、淳于阳等人一样,虽然年纪不大,但因为经历过太多,其心智之沉稳成熟,已是不下于盛年之人了。

“去吧。”刘协又说了一遍,道:“若是惦记朕了,就抬头望望月亮。万里之遥,你我也能共赏一轮明月。”

冯玉笑道:“那若是臣白日想陛下了呢?”

刘协也笑道:“那你这持节都督,怕就是有些失职了。白日还能得闲吗?”

处理政务的时候,冯玉会想到的那个刘协,是皇帝;他夜晚闲暇想起的那个刘协,才是友人。

冯玉一笑,便在皇帝目光注视下,转身离去。

按理来说,这是大不敬。但当下君臣二人,都觉得这是情理之中,是君臣,也可以是友人。

从前刘协与人送别,看着对方背影消失之后,总是有些怅然,尤其是古代这样的交通情况下,有些人真是一生就见这一次了,所以常常会落落寡欢一阵子。可是这几日心态转变之后,此时送别冯玉,眼看着冯玉高挑的背影消失在宫门之外,刘协只是轻轻眨了一下眼睛,明白自己又有下一次的相见可以期待,所以怅惘与不舍都只是浅淡的。

送走冯玉之后,刘协又召见了诸葛亮与黄月英夫妻二人。

“荆州刺史,孔明你敢做吗?”刘协开门见山。

诸葛亮已经了解皇帝要用自己,很可能还是重用,但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是这样巨大的重用。

荆州刺史,那可是一州的最高长官。

不但诸葛亮,连机变的黄月英也愣了一愣。

“草民……”诸葛亮一咬牙,“只要陛下信重,臣就敢。”

“很好。”刘协又道:“你明白朕昨日为何要你妻子传信给你,对蔡瑁敬酒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