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夫难缠(210)

作者:沈歌 阅读记录

大概只能叫“个人的梦”?

我们只想看见自己渴望看见的一切,所以才会低下头不想看见外面的世界。

有些大道理我明白,但我做不到。

很多人会劝“接受现实,回归现实”。

我在想,兴许他们口中的现实就是选择安稳,认可安稳,可我偏偏喜欢到处闯荡。

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我出去外面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我纯粹就是想出去看看,回来以后敲碎自己的美梦继续感叹。

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最大的不同是我喜欢思考人性的阴暗,其实有时候我不一定能接受身边人的阴暗面,我只是喜欢去探讨。

一旦我知道他们对我并不是全心全心的又或者与我想象中的差距太大,其实我的内心深处会出现一层很深的隔阂,以前我是会当着他们的面说出来的,但是现在我也不说了,因为有些事情说得太明白了心累的只会是自己。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糊涂”,知道了却不去道明白,可以说人际关系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

以前,我讨厌一个人是会当着对方的面说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也是有点蠢,我不应该这样子的,这样子其实只会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有时候我猜透的那个真相,其实大家都能明白,只是没有人会说出来,独独是我非要把这个事情摆在桌面上说,搞得当事人也下不了台。

最近我又思考了一件事情。

就说说阅读的问题吧。

一个优秀的作者,他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这个道理就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的道理有点相似,只是文字在我看来就是记录事物的一种方式。

可以记录、可以抒情、可以发泄。

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文字世界就是心灵的一扇窗,这扇窗有时候不是透明的,我们需要处身立地思考才能明白一些故事的真实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叹都能是一样的,这需要一定的共情能力。

又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就是当年看过《哈姆雷特》的一个普通观众的一句普通的感悟。

这句话还有后半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他揭示了文艺欣赏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贴合了人们的审美规律,真因如此它被当作一个格言一直传诵至今。”

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

鲁迅曾经这样谈论《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许多时候我们都用鲁迅的这段话来批判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误读”和“歪曲”,而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这种“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意义”的“误读”和“歪曲”客观地存在着。

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

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像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这种新形成的再创造就是我们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文学作品中免不了要涉及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和社会概况。这就使读者获益匪浅,政治家会在其中看到社会的矛盾与政治斗争;民族爱好者会关注民俗风情的迁移;地理爱好者更可以足不出户的游览各地风貌;而历史学家总会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到只言片语佐证历史。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阅读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一种放松,一种娱乐,但这也是一种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不会称心如意,奇迹不会发生在你我身边。

而文学作品恰恰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需求。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打破常规,超脱自然,拥有完美的人生理想,不需要顾及什么,它会在我们失意的时候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笔下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之所以演变成了千万个哈姆雷特,便是每一个哈姆雷特都在读者这里发生了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与异变误解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一千个哈姆莱特”。

正是这些促使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局面,正是这些不同的解读成就了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与深层的挖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