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回来了(117)

作者:思庚 阅读记录

黄俊尧在手术室忙到天色大亮,人当时抢回来大半条命,照说好好养着,虽然残了一手一腿,有个半年一年的也就痊愈了。

大伙正以为做了件大功德,想不到,半个月后,劳通江竟然并发症故去了。

这一下子就给向南山和黄俊尧添了个大麻烦,好心救人没救活,医药费成了烂账,还担心伤者家属要闹事。

正当俩人闹心的时候,劳燕的母亲殷遥找到了黄俊尧。

一见之下,就开诚布公,说明了丈夫的死亡和医院方没有关系。

劳通江确实不是正常死亡,通过劳燕母亲殷遥的讲述,黄俊尧听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

殷遥是个来自江南的知青,出身成分不好,十三四岁早早就跟着比自己大了三四岁的学姐们一起来到了大西北农村。

最苦的时候,是靠着房东家刚刚从部队复原回来的小儿子劳通江帮扶着支撑过来。

后来的故事即老套,又辛酸。

根正苗红的党员,复原军人劳通江,娶了黑五类子女,工厂来招工,村里选干部都没了他的份。

等到落实知青回城政策,落了户结了婚生下了女儿的殷遥也被排除在外……老天就似乎在逗弄着这两个人,结了婚后好事一件件都躲着夫妻二人。

即便是命运多舛,两个相爱的人,彼此相守着,小日子依然过的甜甜蜜蜜,直到两人的女儿劳燕该上学了,安宁祥和的小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

象所有的父母一样,劳通江和殷遥自己生活的再艰苦都行,却不愿女儿重复二人过着的生活,也想要女儿以后有个美好的未来。

出生在城市富裕家庭的殷遥,深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独生女儿在偏僻农村和城市接受教育的结果差异巨大,便和丈夫商量着要将女儿送进城市上学。

夫妻俩为了让女儿劳燕上学,一家人背井离乡,直奔省会这个全省最大的城市而来。进了城才发现,和乡下相比城市生活的费用开支巨大。

单单靠劳通江打零工的收入,远远无法支撑妻子和女儿过上好生活。

劳通江咬牙回老家卖了自家的宅院,又求亲拜友借了一部分钱,买了辆二手小四轮拖拉机,白天打零工,晚上开车给造纸厂送麦秸秆。

给市造纸厂送麦秸秆这活辛苦,收入却很不错,只是不能白天干,一来小四轮拖着小山似的麦秸秆白天进城城管要拦。

二来,这小四轮拖着个大铁架,就没有货运手续,完全就是黑车,交警见了就是扣车罚款。

车买回来一切都还顺利,跑了不到一年,将将还了借款,手里有点富裕,日子过的不像以前紧吧。

谁成想一家人的日子刚刚有点松泛。家里的顶梁柱劳通江就出了车祸,车毁人伤。

病床上醒过来,劳通江发现自己少了一只胳膊,缺了条腿,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可能有能力支撑起自己的小家,反倒成了老婆孩子的负担。

就偷偷藏起了护士送来的药,医生查房的时候,总是忍着痛,说自己一切都好着呢,咬牙忍着痛,硬生生把自己给熬死了。

劳通江只想着自己一死,人间事就此了结,给妻子女儿卸下了个大包袱。

他却想不到他的存在,就是妻子和女儿在家乡的立足所在。

劳通江重男轻女的父母,本就对耽误了儿子前途的殷遥不满,加上殷遥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家,插队的生活,吃不好,睡不香,正长身体的时候亏欠了。

长了付江南闺秀清丽模样,地里的体力活却没一样能干好,这些年一直就是丈夫宠爱着不让下地干农活。老人心痛儿子,对当媳妇的殷遥就另眼看待。

殷遥的婆婆更是把儿子夭折,都归罪在鼓动丈夫进城的殷遥身上。

为了买四轮拖拉机,家里的宅子也卖了,房没了,劳通江这个人也没了,劳家也彻底向殷遥和劳燕母女关上了大门。

殷遥母女连回乡下的路也断了。

第68章

好故事

黄俊尧对殷遥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

作为劳通江的主治医生,黄俊尧比任何人都了解,劳通江为了不成为妻子女儿的负担,一心求死死前忍受过的是怎样的一种非常人能够承受的痛苦。

劳通江是把对妻子的深爱化作了抵抗痛苦的力量,这份爱,深沉浓烈,如山沉重,如海博大。

用死亡为生者留出一条改变命运的出路,这份爱澄澈无私,超越了生死。

一个深爱着妻子女儿的好男人就这样在自己负责治疗下,在自己每日巡视的眼皮子底下,悄然逝去。

无论殷遥如何解释劳通江的死亡和黄俊尧无关,黄俊尧内心深深的歉疚也无法消减分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