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213)

作者:飞叠 阅读记录

阎安瑾一个电话将季知行叫到办公室。

见季知行来了,他第一句话就是:“你回函了吗?”

“您是说那些大学的公函吗?”季知行回答道,“那还没有。”

阎安瑾微微松了一口气,指着旁边的椅子示意季知行坐下:“来,咱俩聊聊。”

自季知行获得菲尔茨奖后,他就料到各大名校肯定会向季知行伸出橄榄枝,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季知行竟然会全部拒绝。

并非他崇洋媚外,只是当前国内高校与哈佛、剑桥、普林斯顿那样的头部学术中心确实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还有很现实的因素。

阎安瑾生怕季知行是因为不通世事才会草率地下决定,想了半天给他举了个例子。

他问道:“你知道陶哲轩吗?”

“知道。”季知行点点头。很久以前就听说他智商高达230分,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的165分。这次ICM大会还见过,虽然只是略微交谈了一会儿,但也能看出这是一位很纯粹的数学家。

“他16岁获得学士学位,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年仅24岁就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正教授。”阎安瑾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而现在,也有这么一条坦途等着你。”

单以普世价值来评判,陶哲轩获得菲尔茨奖是在31岁,而季知行比他提早整整十年就获得了这个奖项,并且创造了得奖时的最低年龄记录,可见季知行比起这位数学界的「莫扎特」也毫不逊色。

各大名校纷纷向季知行发出全奖offer,就代表他们对季知行学术水平、学术成就的认可。只要他在留学期间仍然继续努力,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有所突破,那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即使他无意定居国外,想回国谋取教职,那么燕大、水木大的正教授职位唾手可得,两院院士的称号也是指日可待。

“所以,你确定要拒绝这样顺遂的人生吗?”阎安瑾平和地看着他的学生,想起了自己的曾经。

「顺遂」这两个字在他的前半生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真的非常希望季知行将来的人生之路能平坦一些。

季知行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道:“老师,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某高校砸了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您觉得那些博士确实有这个价值吗?”

阎安瑾嗤之以鼻:“自产自销的水博罢了!”

找个不入流的外国大学送出去两年,搞一些连论文都不必写的速成项目,这就算镀了一层金。再引进回来,既能提高师资的博士比例装点门面顺带提升排名,又能骗取国家补贴。

但是说到真正的科研能力,甚至教导学生的能力,这些水博恐怕连才刚本科毕业的季知行都不如。

季知行回想起他当初看到这则新闻时的心情,高校面临的发展焦虑不是他要考虑的,他关心的是另一点。

“为什么有海外留学经历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呢?”季知行说道。

阎安瑾听明白了,这不是一句单纯的疑问句,他说道:“你是想整顿国内高校「捧高踩低」的风气?”

季知行摸了摸鼻子:“谈不上「整顿」,就是想略做一些努力。”

国内高校长期存在捧「洋博」踩「土博」的风气,所谓「洋博」就是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而「土博」就是由本土大学和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

这两个称号本身就带有妄自菲薄的意味,就好像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不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国内外头部高校的平均教育质量确实客观上存在差距,季知行也可以理解用人单位的择优录。

但这个「优」字应该立足于个人能力而非留学经历,然而如今对洋博的重视已经走火入魔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步。在有些地方,国外三流大学留学回来的洋博也能轻轻松松压两院土博一头。

即使在具备同等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土博和洋博入职的待遇也完全是天差地别,安家费、职称、薪资待遇从一开始就能拉开好几个档次,更别说后续的晋升了。

就如国内公认的数学天才俞竹藜,他在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为土博身份所限,入职燕大至今仅担任助理教授的职位,要晋升到正教授,最快也得十年。

而与他同期被招聘的一位洋博,入职直接就是副教授。

季知行多方比较过两人的学术成就,只能说各有千秋,甚至俞竹藜的论文水平还要略胜一筹。

这种就业歧视从教育部的人才引进制度,到各地区各高校的不同政策,都有所体现。因为不忿于这种差别待遇而干脆远渡重洋从此定居海外的人才也不在少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