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237)

作者:飞叠 阅读记录

对于作序的请求,季知行考虑了很久。

毕竟,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犹如满天繁星,而NS方程只是其中的一颗,它再夺目也无法掩盖群星的璀璨。所以,若在诸如《物理史》《数学理论》等综合类书籍上作序,未免贻笑于先贤前哲。

不过,他同样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一个让华夏人的名字出现在外国教科书上的机会。

华夏教科书上有很多外国科学家的名字,但反过来,外国教科书上却甚少出现华夏人的名字,这固然有华夏科学起步较晚的缘故,但有些时候也不尽然。

比如「黄鸣龙还原反应法」,这是所有有机化学反应中唯一一个用华夏人命名的反应。

虽然这种由黄鸣龙改进的反应法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但很多外国出版的有机化学书提到这个反应时仍然保留改进前的名称Wolff-Kishner反应,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提到黄鸣龙。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季知行觉得他至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华夏人的名字多多地出现在外国教科书上,叫国外的学生们耳濡目染。

所以,他从中挑选了一部分流体力学专门类书籍,为之作序。

这件事也引起了网络上广泛的讨论。

“我学术生涯的巅峰时刻,就是大佬作报告时引用了我的论文。而季知行的名字与成就已经写进教科书了……”

“不能比不能比,又是到地球凑数的一天。”

“所以继胖大海、秋裤之后,季知行又出新周边了?”(狗头•jpg)

“我朋友还老是念叨着季知行什么时候能进娱乐圈,出个真正的周边呢。”

“假粉才会这么想,真粉都去学习了!”

……

网上的议论季知行根本没空关注,休假/学习了一周后,他和邓廹一同到「炼丹炉」小组报到,分配到了一项任务——探索光的偏振方向与颗粒不同路径导向之间的逻辑操控。

季知行和邓廹搭档,在1mm厚度的硅基结构上实验狭缝波导的偏振敏感特性。因为「敏感」,所以实验操作非常精细。

但邓廹还不太适应在「一颗大米」上精雕细缕,所以在实验中难免出现各种失误。

“嘶!”邓廹的脸皱成一团,“对不起,又「烧坏」了。”他不甘地将那块废弃的硅基材料扔进废料箱。

季知行问道:“具体什么情况?我记录一下原始数据。”

邓廹耷拉着脑袋:“我刚才微控光的粒子在硅基倏逝场穿梭,但没控制好光源,硅基表面的等离子体被光粒子「中和」,消失了。”

季知行一怔:“消失了?”

邓廹见季知行愣住了,更是羞愧难言。他也不想当猪队友啊,可是手上的动作就是没法像季知行那样细致。

季知行此时根本没空安慰邓廹,他一把从废料箱里捏起那枚小小的硅基材料,放置在量子共振分析检测仪下仔细观察了半天。再抬头时,眼里满是不可思议。

“怎……怎么啦?”邓廹因他诡异的反应而有些不知所措。

“「废液缸里出奇迹」,古人诚不欺我啊!”季知行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或许,华夏被卡脖子的某项技术会从这里得到突破!

作者有话说:

本文科研描述参考《硅基近场光镊的光学微操控研究》《硅三聚体纳米光镊结构及纳米颗粒捕获移动的方法》。

第74章

液晶技术的突破, 源于实验者因一时疏忽忘记盖盖子,导致实验原液沾染了杂质。

导电聚合物的发现,源于实验者误将实验方案中的毫摩尔理解成了摩尔, 导致多加了一千倍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盖拉赫因实验失败着急上火在实验室抽烟,烟雾中的硫元素和实验材料中的银原子发生了反应。结果实验成功,二人喜获诺贝尔奖。

也许, 在大多数人眼里, 科学家们的科研成就都是严谨而审慎的「求仁得仁」。但实际上,很多研究发现都源于意外和失误。有的成果甚至已经丢到废液缸、废料箱了, 才被发现那其实不是又一次的失败, 而是天赐一般的奇迹。

比如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下村修、马丁•查尔菲、钱永健三人,在研究水晶水母时,正是从倒入废液缸的试剂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当然, 百分之99.9999……的废液缸里都是绝望的废液残渣。但是,季知行觉得自己的运气简直好到爆炸,竟然撞上了那0.000……1%的奇迹!

盯着量子共振分析检测仪下那枚小小的硅基材料,季知行脑中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灵思与妙想, 他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践行。

但是左右看看, 不行!这里的仪器并不能支撑他脑子里的各种检测方案与实验设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