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物魔王知(46)

作者:贺兰倾霜 阅读记录

于是辰郬岫回去告诉了祁荣景。之后,四人聚在一起,互相写了保辩识牒送往了礼部。

礼部官员在收取辰郬岫递交的家状和保辩识牒时,仔细查看了许久。

辰郬岫和系统屏气凝神,以为出了什么差错。

结果,礼部官员称赞:“负责科考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有出身江湖的举子能将家状格式书写得如此精准,和板榜上的毫无差别,值得赞扬。”

“大人谬赞。”辰郬岫这才安心下来。

礼部官员看了看辰郬岫的祖籍说:“多亏现在参加科举的学子可以由就读书院所在州县推举。不然像早些年,辰举子从岱州去你原籍州县考试,再由原籍州县入京,可不一定能及时来尚书省报道。”

“大人所言极是。所以我这次省试我一定珍惜机会。”

十一月的某日。

辰郬岫和其余举人们在听通事舍人致辞。

众人严守规章礼仪,无一人私语扰乱秩序。

待到回了客栈,系统才对辰郬岫说:“主人,通事舍人居然一个人讲了一个时辰。这来到京都后怎么这么多考前活动。”

系统想了想,又说:“是不是等到元日,还要面圣?”

“对。所以要抓紧时间复习。还要尽快将诗文整理出来,在这京都找一合适的显贵投递。”辰郬岫准备询问祁荣景京都哪位显贵易于接纳外地举子的诗文。

翌日。

辰郬岫向祁荣景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祁荣景听后说:“我打算去向户部的梁尚书投递。梁尚书为人清正,对于举子的自荐,不偏不倚。辰举人若是愿意,可和我一同去。”

辰郬岫想到王鳞栉和谢脩梁同样还未解决投递诗文一事,于是问祁荣景:“不知可否将王举人和谢举人一并举荐?”

“这……可以,只是结果如何还要看你们各自的诗文水平。”

“多谢祁监生。”

过了几日,辰郬岫四人拿着各自的诗文,前去拜谒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仔细浏览了四人的诗文后表示很满意,决定将四人推荐给礼部侍郎。

梁尚书问辰郬岫:“听说辰举子是江湖中人,还曾在纴州经商,使得纴州刺绣业总收入较往年增加不少?”

梁尚书是纴州人,时刻留意纴州本地的状况。

辰郬岫回道:“是。”

梁尚书称赞:“你半路从文,却能在赋诗时将所学用得如同国子监学子般,属实难得。不过省试不可大意。”

“谨遵尚书大人教诲。”

解决完投递诗文一事,又择日向礼部提交了省卷后,辰郬岫等人继续投入备考。

客栈每晚都灯火通明,辰郬岫每晚丑时才休息。

到了十二月底,各州贺正使抵达京都。

这日,有人敲响了辰郬岫的房门。

辰郬岫开门发现并不认识来人,于是问:“请问你是?”

“辰举人好,我是岱州而来的贺正使。刺史大人让我此次入京朝觐时,询问岱州举人们在京都如何。”

辰郬岫对贺正使说:“原来是贺正使大人。劳烦转告刺史大人,我在京一切安好。”

“那便好,我去其他举人处看看。辰举子,刺史大人为每位岱州举人购置了一批书籍,是墨柏书院院长前不久刚编订完成。过会儿我会派人送来。”

“替我多谢刺史大人。”

辰郬岫将贺正使送走后,系统飞了过来:“主人,也不怪岱州进士及第者众多。岱州刺史都对科考如此上心,还千里迢迢遣人送来最新复习资料。”

辰郬岫对系统的话表示赞同。

下午,辰郬岫就收到了贺正使送来的复习书籍,内容上针对省试每场考试都有分析。

元日。

辰郬岫和众举子一早就整理好了着装,在各州贺正使觐见后,面见了皇帝。

由于举人众多,所以皇帝只是说了些鼓励举子们的话,并未一一单独照面。

系统一直站在宫殿顶部,他望着排列有序的仪仗,不禁赞叹京都果然极重礼仪。

丹国科举的省试在每年正月中旬。所以在元日面圣后,举人们几乎都在各自客栈闭门不出。

系统这几日一直为辰郬岫采买物品。

到了省试前一日。

“你这?”辰郬岫见系统在自己明日要带去考场的箱子中放了许多东西。

“主人,这省试要考三天。我这几天去买了许多物品,干粮、蜡烛、木炭等等都有,保证你够用。”系统说完,将物品清单拿给了辰郬岫。

“蜡烛考场发,举人不能自带。”

系统听后将蜡烛木炭等拿了出来,只留下了干粮:“主人,那你将干粮带去。你原先装的干粮我觉得少。”

辰郬岫不想拂了系统好意,于是答应了系统:“那我都带上,多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