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的列车(65)

作者:倾江一诺 阅读记录

姜家是热闹的。

很多人喜欢来他们这里做客,虽然地方不大,但干净舒适,窗台上有盛开的鲜花,茶杯里有泡好的热茶,孩子有饮料,老人有酸奶,青少年来家里,连着电脑打双人网游。

姜辞墨小的时候看《太太的客厅》,她写了一篇《姜家的客厅》,不过不是讽刺,而是夸奖。老师看了之后说:“挺好,生动温馨。”同学悄悄问她:“瞎编的吧?”

在那之后她就再也不交朋友了。

姜家有很多奇妙的地方,比如过年不走亲戚。从小到大,姜辞墨从来没见过真正的亲戚,姓姜的那种。很小的时候有一位佟阿姨,矮胖身材,说话慢吞吞的,对她特别好,说是老同学,但后来也不联系了。

来的最多的是爸妈的大学同学们,一批批来,都说她父母在大学里是“一对璧人”,什么“珠联璧合”“金童玉女”,这样的词她都听麻了。据说他们像一对鸳鸯一样双宿双飞,走到哪都是一对。什么团体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同姓,名字又像,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兄妹,后来才知道是恋人呢。”

不过爸妈对此好像并不怎么想谈论一二,往往附和过去。

小时候,姜辞墨没有朋友,长大后,姜辞墨更加没有朋友。父母不止一次跟她讲过,劝她找同龄人一起玩。

“朋友能给你的,比家庭要多多了。”他们说。

不起作用,姜辞墨仍然不交朋友。

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在家里,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沉默。

除了唱歌,跳舞,看电影,一家三口并没有什么别的活动。有时候,姜辞墨会主动问起小时候的事。

“我为什么叫莉莉娅?”她有些奇怪这个过于刻板印象中女性化的名字。父母不解答,包括姜辞墨这个被无视人或吐槽、或夸赞的大名,也从来没有过解释。

还有就是,父母都姓姜。

他们说,在很多国家,以家庭为单位的组合都有同一个姓氏。但那当然不同。其他国家是妻随夫姓,他们家是天然的同姓,而且父母的名字很对仗呢!

难道他们真的是兄妹结合,遭到家里的反对才跑出来的?所以才没有亲人……

姜辞墨小心翼翼遵守着家里不宣之于口的禁忌,好奇地四处探索,她想,等有一天她足够成熟,父母会说的。哪怕在此之前她要小心翼翼地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可是,时间不等人。爸爸受不了了。

姜辞墨也受不了了。

元旦那晚,她把家里搜了个干净,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张身份证,两张单页的户口,和一些蛛丝马迹。她把它们装在一个档案袋里,藏好。按照上面的指引,在漏夜,买了张票。

在爸爸出院那天,她将悄悄坐上火车,去往传说中的不夜城。仅凭自己的想象,那本未开封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两次叹息和笑语,还有户口本上未烧毁的一条字迹:

黑龙江省。

她要探寻这个秘密,爸爸标准的普通话口音,可疑的名字,为什么学计算机却成为司机,为什么对过去如此抗拒。

她想知道妈妈夜里哭泣的秘密,过于和谐的共处,和爸爸自杀时的无能为力。

黑龙江省,漠河。

电视台的元旦晚会接近尾声了,压轴的,是一首团圆的乐曲,歌手是熟面孔。

原来是陈佳音,那个青涩纯真的陈默。

“我叫陈默,来自漠河。沉默的默,不是漠河的漠。漠河是中国最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它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

鬼使神差地,她想起自己叫姜辞墨。

在家里,父母从来不会喊她这个名字,只叫她莉莉娅,即使老师来电话询问,宁可误会也要叫她莉莉娅,为此闹出不少哭笑不得的事来。

可她的大名呀,叫姜辞墨。

美女姜,言辞的辞,墨水的墨。每次她都是这样介绍自己,正如在列车上一样。

其实,还有一种解释,一种她想了很久很久,却不敢承认的解释,因为一旦承认,自己就会变成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鲜活的人。这解释太沉重了,她一点不敢说。

身边有声音传来,姜辞墨从自己的回忆中离开,她看见大家都围在曲超英身边。

那份手稿已经被涂得漆灰,上面显示出细细的笔迹,有几个字和手稿上的字体相同,应该是当年作者在未动笔写这份手稿时,把它垫在下面先写了另一份东西。

“吾友欧阳,见字如面。”曲超英缓缓读出,格外认真。

“今风波骤起,你我如乘一小舟,难挡滔天浪潮。但庆有颠簸半生,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心。有愧者,贱内与犬子已转移至别处,唯小女娇娇,独身一人在长春,恐遭不测。”

上一篇:向光[追夫] 下一篇:恶意杜苏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