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酸甜时光(226)

作者:乱世卡 阅读记录

张进平也赶紧问:“寇导,我明明看到几次本地人蹲在地上吃饭啊,怎么不对吗?”

坐在张进平旁边的陈俊笑着说:“你们吵死啊,人家才说了一半,你们就插嘴,能有点教养么,等人家说完不就知道了。”

寇导一直含着笑,这才解释说:“这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严格来说,不但是蹲着而是要蹲在椅子上。所以,你答得也差不多了,已经非常厉害了啊,能人哩!”

“那还不是答错了,差不多也是错,请吃饭吧张进平!”

“我说你真是瓤瓜一个,人家都说我对了,我本来都想算了,你自己还哪壶不开提哪壶,请客,中午就请我吃一顿去。”

“罢咧,你们再争下去,我看也要成为第九怪了。”

众人哄得一下乐了。寇导没等笑声停下,接着问:“第二个,房子半边盖,知道么?”

“不知道。”众人都摇了摇头,没人答。

“劳动人民是特别有智慧的,以前穷人居多,我们这的木材又少,所以呢就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生活水平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随着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这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现在就基本上看不到了。”

“好,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丁超抢答说:“就是你们这的姑娘不能见外人,也不能外出!”

“你又胡粘哩!”

“啊,怎么不对吗!”

“呵,还有人能回答吗?”

“姑娘不能往外嫁吧!”李京泉喊了一句。

“差不多咧。不是姑娘不能嫁,是关中的姑娘一般不愿意往外嫁。关中地区叫‘八百里秦川’呢,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加上关中的小伙子好,顾家,俗话叫‘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男人好,家里又殷实,所以关中的姑娘不愿远嫁,要嫁都嫁本地郎。”听到这,车上发出一片掖笑声,大多是女生发出的。

“所以,从这一现象也能客观的反映出,关中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的风俗人情,绝大多数关中人都抱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

“好,下一个,帕帕头上戴,这个好解释。这个你们经常也能看到的,很多妇女都是把手帕带在头上是不是?”

“是!”

“我们班上有没有妇女这么带的?”丁超站起,朝车上环视两圈。

“你才是妇女呢,老男子人!”眼见丁超又要来疯,几个厉害的女生立刻把他骂了回去。

“呵呵,是这样的,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烈日尘扬,妇女们出门干活串门就需要个遮蔽,所以头顶有块手帕子就显得很必要。像我们现代女性平时都有遮阳伞、口罩、墨镜什么的。过去关中女人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在她们生活中一块手帕就非常的重要,走亲戚、串门子、忙农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关中妇女的手帕很大,能遮太阳,有时还能挡挡小雨,还能裹东西。最重要的是关中缺水,女人们都留长发,洗个头不容易,所以女人裹在头上更能保护头发不被弄脏。不像现代女性,你看看,现在女孩都留短发,但肯定不是为了缺水洗不上头是不是哩?所以你们生活条件好太多了。”

听了导游这么一提,男生们几乎挨个把留短发的女生看了一遭,还有人数了起来,这么一算,留短发的还真不少。

“好,已经说完一半了。那第五怪,面条像个裤带子。”

“面条长,长的像根裤带子!”

“截活,都知道!”

“截活什么意思?”

“就是厉害,你们厉害么。咱们这的面条长,大家都见识过。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很难的事。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关中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说到这,寇导游笑眯眯的停住了,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果然有人跳了出来。

“那我们这一车的女人肯定都嫁不出去,还得拉回到南方!”

坐在丁超前排的李琳琴回头笑道:“你看看你自己,跟老鼠精一样,在北方找的到老婆才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