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酸甜时光(232)

作者:乱世卡 阅读记录

“我靠,你怎么也知道这么多的?”

“我就刚才看的资料啊,都有写着呢。”

“哪有写的详细的历史吗?我们走了一遍,好像没看到。”李京泉问。

“有啊,夏芳刚才也看到了。”

“是吗,在哪看到的?”

“有是有,但没那么详细,只是零零碎碎的介绍。当然也不光全是刚才看到的,我以前看了些书。”

“历史都看,我服了你们!”

这时人越来越多,嘈杂声也越来越大,便没人再谈论这个话题了。张老师确定了一遍人数后,导游带着大家出了展厅,上了大巴,往餐馆去了。

午饭吃毕,寇导又火急火燎般催着众人上了车,不知往何方开去。车没开多久,寇导便示意大家往右手边看。

“大家看到了什么?”

“树林。”

“风景。”

“山。”

“大家是不是都看到远处有一座山。”

“是!”

“这其实不是山,而是秦皇陵的‘坟冢’咧!”

“啊!”车上很多人都惊叹的起来。

“没想到吧,没错,这就是秦始皇陵的巨大封土堆。那么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眼前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北面与渭水相邻。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垮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再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

“那一天是哪一天,就没有具体时间了?”大家同问。

“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国家对整个秦皇陵进行过测评。对于陵墓的地下状况的复杂度缺乏技术勘测手段,大家想想,如果下面真如史记所说,是机关遍地,水银灌注,那盲目开启后会是什么结果。是不是会有很多珍贵文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呢?所以最后国家慎重考虑,为了让这么珍贵的遗产不遭到破坏,决定不进行考古挖掘。如果将来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能达到条件,考古技术上有质的飞跃时,国家才可能去开启秦始皇陵的考古挖掘工作。还有一种可能救是遇到天灾人祸,非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时候,才会冒这种风险。”

“啊,那这辈子都看不到咯!”虽然只有丁超说出口,却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结束了秦皇陵的行程后,众人往西安返回。途中路过华清池,据说是杨贵妃经常沐浴的地方,因为需要自费,有些人便没有进去。后来等进去了的人回来后,没去的人便问他们,有没有在池子里闻到杨贵妃的香味,他们只是说:“你自己去闻,告诉了你,我钱不就白花了!”后来还是有人说了,里面有个园林,园林里有栋楼阁,楼阁前有个杨贵妃的裸体石像,楼阁中有个石砌的澡池子。到底值不值一看便得见仁见智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