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1354)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腹泻吗?”

任学东问:“也就是拉肚子?”

“我觉的和拉肚子不一样。“

女患者道:“拉肚子的话,应该是有肚子疼,而且控制不住,很急的那种吧,我是就是正常的那种有想要大便,除了次数多,其他的都和拉肚子不一样。”

“大便频数。”

示教室内,季风文缓缓道:“像患者这种大便频数的症状,在临床上还实属少见。”

示教室内,青年医生们不少都点着头。

患者的这种情况确实算是比较少见,你说拉肚子吧,确实不算是,可你说不是吧,大便次数又多。

“大便频数?”

诊室内,任学东也说了一句,然后问:“大概一天有几次?”

“多的时候有差不多十来次。”女患者声音很低。

这种病症,虽然不算太羞涩,可对女人来说,还是有点难为情的。

“吃饭怎么样?”

任学东又问。

任学东诊病的方式就和云珩不同,问的时候是认真询问,并不诊脉,这就是之前季风文给众人说的,要是觉的自己诊脉询问的时候会分心,那就专心诊脉,不要分心,诊病的时候不要着急。

一边询问,任学东还一边观察着患者,发现患者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坐的并不实,一直在扭动,有些不舒服。

“是大便次数多,有疼痛感?”任学东又问。

“嗯。”

患者道:“我这个情况都有两年多了,那个地方都有红肿,坐的时候不敢用力。”

示教室内,季风文微微颔首,从这一点来说,任学东观察确实仔细,一般这种情况,对女性患者来说确实有点难以启齿,有时候医生不问,患者可能就不会说。

所以在临诊的时候,往往医生的观察是很主要的因素,无论患者是自己忽视了还是难以启齿,医生尽可能多的发现一些情况,对确诊来说,都能减少更多的失误。

第794章 这不是赶上了吗

“来,我给你诊个脉。”

问过之后,任学东这才让患者把胳膊放上来,手指搭在患者的手腕上,开始诊脉。

任学东诊脉的时候一声不吭,甚至眼睛都有点微微的眯了起来。

“我之前说过,在临诊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者说避免出错和干扰,诊断的时候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来。”

示教室,季风文缓缓道:“这一点任学东就做的相当好。”

“任学东的切诊水平其实不低,这个我知道的,但是他的这个习惯就很好,很多时候,我们在临诊过程中要养成的一些良好的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关键的时候就能避免很多失误。”

“去年云珩他们在唐都学习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说过,自古大医,鲜少有以医术卖弄者,治病救人是非常严谨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每个人的天赋有限,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临诊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攀比。”

“学习的时候可以比,天赋不足,可以用勤奋和努力去弥补,但是在诊病的时候不要去攀比,觉的那谁看着比较帅,自己这样有点矬.....”

季风文说的时候,一些人都禁不住笑了,季风文这个年龄说出这样的词,也确实很接地气了。

诊过脉,任学东又查看了患者的舌苔,舌质偏淡,苔少......

示教室,所有人都在看着任学东。

正如季风文所说,大便频数,这样的病症在临床上确实算是比较少见的,而患者的这种情况也有两年多时间了。

每天大便十余次,长达两年,这种情况,患者肯定没少跑医院,看过的医生肯定不少了。

刚才任学东也询问过,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少,基本上都不奏效,是看过义诊活动,知道的西亚医院,这才前来的。

基本上义诊活动之后,前来西亚医院的外地患者很多,每一位患者都是奔着云珩来的,可云珩坐诊的次数少,且不说少,哪怕不少,每天云珩也就能看五十位左右的患者,只要云珩坐诊,所有人都想挂云珩的号,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挂到的。

长达两年,四处求医,久治不愈,就能看出这个病症的棘手之处。

刚才任学东做检查的时候,示教室,一些自认为水平不错的学员也在根据脉证来思考,可基本上这会儿都毫无头绪。

诊室内,任学东眉头微皱。

病症少见,也就意味着临床上几乎很难找到参考病案,找不到相似的参考病案,破题的难度就比较大。

“从脉证来看,应该是中气不足。”

任学东沉吟了一下道:“《灵枢·口问》中有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便。”

说着,任学东又问患者:“平常是干什么工作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