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1723)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双方就论题开始进行辩论和举证。

关于中医学要不要增加《医古文》课程以及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时的讨论其实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

1962年,京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京都中医学院首批学生毕业前夕,也就是后来杏林界名气极大的国手名家秦老、于老、陈老、任老、李老五位中医专家联名向卫生部致信,陈述中医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这封信就是著名的《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也就就是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

五老提到,“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这就对钻研医学文献打下了基础。有二、三年的诵读功夫,使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具体方药皆能烂熟于胸中,应用起来就能左右逢源,得到豁然贯通之妙。这种诵读的基本功,如果建立的深厚,将终身受用不穷。”

“‘医古文选’这门课,就是为提高阅读中医古书而设立的,其用意甚善。只不过过去课时太少,所选内容有局限性,而又没有要求精读背诵,因而往往达不到要求。

五老建议,医古文选的内容须大大扩充,可选100篇左右的古文和60篇左右的医古文。其中还要包括一部分音韵学常识,熟悉和掌握一些词汇、意义等,……”

五老上书之后一些院校的情况得到了些许改善,然而普遍来说各中医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医古文》课程普遍不足100学时,五老上书中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他知识也越来越多。

药剂学,临床医学,同时随着中医逐渐西医化,即便是很多中医类院校也有西医相关课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压力增大,学习时间不足,用来学习《医古文》和传统文化的精力越发稀少。

因此,是否需要增加医古文课程学时,这个讨论也一直经久不息。

参与辩论的两组也很有意思,一组是海州市中医医院的三位主治医生,一组则是海州省中医药大学的三位在读研究生。

赞成的一方是在职医生,反对的一方是在读研究生。

“从以上种种方面来看,中医现在在各大医院的情况很差,这一点和中医医生的基础水平有着很大关系......”

三位在职的青年医生都是三十来岁,他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论证。

“新的时代,就要有新的见识,并非古老的东西就是好的,中医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京都中医药大学、海州中医医院等各个医院,都有特色中医科室,现代的中医医生也要与时俱进......”

“中医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推广难,普及难,高水平的中医医生占据的数量极少,很多东西凑藏在一些名家医手手中......”

“很多老前辈不愿意公开处方,不愿意与时俱进,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自从建国之后,各地中医院校犹如雨后春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名气的教授专家,为什么要否定这一点?”

“新时代的中医药就要有新时代的特色,不能总是故步自封......”

作为医院的医生能有这么一番认识,着实让云珩意外,反而是几位研究生.....

嗯,同样让云珩意外。

“好,双方的论点都非常的求实......”

主持人进行了总结,然后询问评委。

“不知道几位评委对这一组的辩论有什么看法?”

“云医生是年轻人,刚刚进入医院工作时间不长,既了解医院,又了解学校。”

李大全道:“就让云医生说几句吧。”

对于这个话题,李大全和方志彦其实并不想多说。

正如前文所说,这个话题讨论的时间太长了,从五老上书到现在,又有多少改变呢?

时至今日,依旧在讨论,反而是在校大学生不少都觉的没必要。

所以,在这个话题上,李大全和方志彦都不想多说,方志彦也道:“让云医生说吧。”

“云医生,您这边有什么看法?”

主持人询问云珩。

(一家人都羊了,头疼,全身疼,乏力......)

第1069章 我自己算是正方吧

刚才双方互相辩论,云珩其实听的相当认真。

抛开事实不谈.......

不对,抛开最终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谈,这个问题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事情是很值得关注的。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看热闹,有的人有收获,有的人学习到了东西。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结果。

云珩是很认真的听了双方的论点.

刚才双方在辩论的时候,云珩其实也若有所思。

听上去,两方都各有坚持,也都能拿出一些比较让人信服的依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