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564)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而且云珩的金手指也是不是那种醍醐灌顶式的,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他自己去学,模拟空间只不过给了云珩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而已。

还有,我是兼职,更新也慢了点,大家理解一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喜欢看这种文的读者朋友,觉的更新慢的朋友,不喜欢主角性格的读者朋友还希望手下留情,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随便给我打个一星,你们的任何评价都有可能毁掉这本书的,我写作也是要吃饭的,要是评分掉下去,看的人少了,没多少收入,我真的会坚持不下去的,希望大家手下留情。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希望多多支持,番茄有免费礼物,大家多看看视频,给我增加点收入,免费小说,不需要大家掏钱,只是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拜托了。

君子拜谢!

第315章 马屁

“仅仅两剂,患儿就彻底转危为安!”

从留观室出来,高宝文相当感慨的对云珩道。

作为急诊科主任,患儿就在急诊科,患儿的情况高宝文是一直都关注的。

云珩等人不可能随时候在患儿边上,注意患儿的情况,可急诊科这边却要时时注意,没什么大的变故,他们自然不需要通知云珩。

昨天第一剂药快用完的时候,患儿的痉挛和抽搐就有所减轻,但是还不明显,可等第二剂药用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昨天晚上医生查房的时候,患儿的情况已经明显转好了。

今天早上,患儿的精神状态都已经趋于正常了。

两剂药用完,患儿已经彻底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了。

前天患儿来医院的时候还是大危之兆,可两剂药用完,患儿却彻底脱离了危险,这让在急诊干了近三十年的高宝文都觉的有点难以置信。

“越是急症,危症,有时候效果其实才越发明显。”

党思平道:“自古至今,在现代医学还没有出现之前,中医治疗的急诊其实要更多一些的,特别是贫苦人家,瞧不起病,有病都是能拖就拖,小病拖大病,大病拖危病,往往找到郎中的时候,病情都是万分危急了。”

“党医生这么一说,确实也合情合理。”

高宝文笑着道:“我是二十多年前就进的急诊科,那个时候的交平县交通还相当不方便,我们县医院的医生也时常下乡,在一些乡镇,不少患者都是小病拖大病,大病拖危证,更何况现代医学兴起之前。”

之前高宝文是没往这方面考虑,对中医的认识也都是人云亦云,什么中医见效慢,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中医是混子。

可细细想来,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前,那个时候人们的温饱都是问题,多少人吃不起饭,更何况看病了。

高宝文作为县级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他是能理解也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况的,二三十年前的交平县多少人都是有病了扛着,舍不得去诊所,舍不得看医生。

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是自备土霉素、安乃近,拉肚子发烧都是自己用药,实在不行了才去医院看病,那个时候哪怕是县级医院,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进不起的门槛。

“很多人对中医都有误解,觉的危急病症,中医的手段好像插不上手,现代医学的气管切开、输血、外科手术,抗感染等手段要比中医的方法快,效果好,其实都是不了解中医的外行自己的看法。”

云珩平淡的道:“其实中医在急诊方面是非常擅长的,甚至可以说具有优势,中医通过辩证论治,鼻饲中药、灌肠、针刺、艾灸等治疗手段相当有效,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面甚至有导尿和早期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手段。”

“一般来说,危重患者,大都有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肠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很多并发症,面对这种病症,单纯的抗感染、利尿等手段其实是相当无力的,而中医从整体考虑,多管齐下,对症用药,往往效果反而出人意料。”

云珩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在学校学的是内科临床,毕业之后因为模拟空间的缘故,云珩进步最快的是中医方面,西医内科临床方面反而落下了,可他上学的时候看书多,记得东西也多,西医方面临床能力或许不行,可理论绝对是很扎实的。

在这大半年的坐诊以及在模拟空间的练习中,云珩能贴身的感受到中西医之间的差距。

不能说孰强孰弱,而是针对不同的患者,中西医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要是客观的说,现代医学在外科方面优势更大一些,而中医在内科方面则要更强。

中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中医能不能治病,能不能治疗急症重症,而是中医人才的匮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