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749)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中医的治疗思维是中医人诊病治疗的必备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是中医人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寻找切入点和获取患者病症各种信息的纲要和基础........”

“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疗体系,作为中医人,可以参考或者借鉴现代医学的诊断或者治疗方式,却不能受其影响,把现代医学的诊断思维带入到中医的诊断思维当中。”

“中医之所以长年而不衰,正是源于其显著确切的疗效,中医的疗效并非来自实验室的小白鼠,而是来自数千年的人体验证,是有据可循,有据可依的,而正确的思维模式则是运用中医各种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纲要......”

“我们可以把中医的思维模式看作是如何把中医从一大堆经典理论和传统认识中提出来的功力,只有养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才能在面对病症的时候从一开始不走弯路.......”

“医圣张仲景有言:‘知犯何逆,对症治之’,只有养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出患者究竟所犯何逆,才能对症治之.......”

“好,说的好。”

屈同文和岳安云两个人越看眼睛越亮。

云珩这篇论文等于是站在一位医学新人的角度阐述了中医治疗思维的重要性。

因为云珩入行时间不长,却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实中社区医院的急诊量再加上云珩在模拟空间练习的接诊量,云珩现在看过的患者现实加上虚拟早已经超过了万人。

上万名患者,基本上是医学新人不可能达到的程度。

一些老医生或许看过的患者比云珩多,可因为在医院和社会中的时间长,有的思想已经不纯粹了,或者说受到了太多的影响。

而云珩就像是一张白纸,丰富的经验就像是一位精湛的画师在上面涂鸦,让这幅画看上去通俗易懂却又别有深意。

就云珩的这个论文题目,如果让屈同文和岳安云来写,他们的见识或许更多,引经据典,用词遣句可能要比云珩更好。

可因为他们站的高度高,经验丰富,让人看起来或许就比较深奥难懂。

就像古代写圣旨,写圣旨的大儒文官水平高吗,很高,可正因为高,写的东西普通人有可能都听不懂。

云珩刚入行,临床经验丰富,这篇论文完全是自己的临床经验体悟,导致整篇论文看上去不仅仅可信度极高,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通俗易懂。

无论是用词还是分析,随便来一位初学者看这篇论文都能看的明白,看的清楚,甚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屈老,这就是我的想法呀。”

看完云珩的论文,岳安云禁不住对屈同文道:“中医思维,这是基础,这是纲要,就像是我们建房子一样,你要盖别墅也好,高楼大厦也罢,地基才是关键,你打的地基是造洋房的地基,却想在上面建四合院,肯定是行不通的。”

“现在的中医医生,成长的主要阶段就是在各大医院,而现在各大医院则都是以现代医学为主,一群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进了医院,很快就会被晃花了眼,本就不坚定的心思很快就会被带偏,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医医生又怎么可能有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

“是呀,别说一些年轻医生,就是一些三甲医院的科主任,思维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影响,在诊病的时候带入现代诊断结果,在用药的时候用西医的思维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屈同文点了点头。

“所以我们要给未来的中医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岳安云缓缓道:“很多人都说中医不行了,中医的理论跟不上了,脱离实际了,需要创新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的是环境没有了。”

“以前我们这些人接触中医的时候,都是跟着老师东奔西走,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影响,可现在呢,再也没有那么纯净的环境了。”

“环境?”

屈同文缓缓点头:“安云,你这句话一针见血,说的太对了,现在确实是缺少了中医人成长的环境。”

“现在除了一些师承传承,大多数中医医生如你所说,都是进入院校,毕业进入医院,本就是一群初学者,却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和影响。”

说着,屈同文顿了顿,道:“这样吧,这两天我和季老通通气,咱们就这个事情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行性。”

“好。”

岳安云点了点头,笑着道:“我觉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咱们几个老家伙要是能齐心协力,再加上一部分年轻的后起之秀,这个事未尝没有可能。”

“哈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