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医/国医:一个人撑起一家三甲医院(973)

作者:君子如珩 阅读记录

今天见到云珩,晋安云和大多数初次见到云珩的人一样,云珩比他想象的还要年轻。

几个人客套了一番,然后进入正题。

“患者的情况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晋老,还是您先给大家说一说,让大家都学习一下。”

祝宇哲客气的对晋安平说道。

“既然是会诊,自然是各抒己见嘛。”

晋安平笑了笑,道:“要不还是小云先说吧,这几天世杰总是给我说小云,我对小云可是好奇的很呀。”

“那小云你先说说吧。”

祝宇哲知道了,这是晋安平想要量一量云珩,准确的说是想要看一看云珩的水平。

“那我就抛砖引玉。”

云珩客气的道:“说的不对,还希望晋老指正。”

“说嘛,大家互相交流。”

晋安平笑着道。

看着晋安平的态度,边上的唐主任和祝宇哲等几位同济的医生都有些感慨。

这就是季风文和屈同文学生的好处。

晋安平看上去好像很好说话的样子,没有架子,也很好相处,可只要是正常人,用脑子想一下都能想明白,晋安平这种人,哪怕再没有架子,都不会和一位年轻医生说什么互相交流这样的话。

像晋安平这种老资格的名家医手,哪怕再亲和,面对晚辈,自然而然的指点说教那都是给足了面子了,谈什么交流?

晋安平说的交流,自然也是客气的说法,可晋安平之所以如此客气,正是因为云珩的出身。

出身这个东西真的是太可怕的,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中的,是无形的。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从患者的症状来看,正是内风,也符合西医脑梗死急性期的判断......”

云珩缓缓道:“从脉证来看,患者的情况是中风初起,上盛下虚,头晕,舌根发硬,走路不稳,上盛因而头晕,下虚因而不稳......”

“既然是中风初起,上盛下虚,我觉的应该用镇肝熄风汤潜镇熄风,同时可以考虑加入肉桂,引火归元,让阳气不至于随肝风而上腾。”

“这个病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肝风渐平之后,上盛下虚的现象得到缓解,等患者的头晕减轻,走路平稳,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加入活血通络的药物,活血通络,通降阳明.......”

“好,说的好。”

晋安平笑着道:“怪不得世杰对小云你推崇备至,今天我算是见识到了。”

云珩前面的分析,虽然不错,却也没有让晋安平过于惊艳,可云珩却能想到在用镇肝熄风汤的同时加入肉桂,引火归元,这就让晋安平有些惊讶了,这样的思维,哪怕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往往都难以考虑周全。

而最让晋安平吃惊的则是云珩后面一句话。

在现实中,不少人对中医都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准确的说中医医生可以划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照本宣科,准确的说就是对照病症,运用经方,死搬硬套,就像是做题一样,做过的题,老师讲过的题,会做,有了变化,就不会了。

这个阶段的中医医生可以说是最多的,哪怕是一些医学生,也可以做到。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有些医学生,看医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某位亲友的病症和书中描述的一样,然后用方,病治好了。

这样的例子放在现在少一些,毕竟现在人不会轻易相信人,对医生的要求高,行医也有门槛,可放在以前,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一些人原本都不是医生,只是因为识字,偶尔得到几本医书,按照照着书本给人瞧病。

这样的医生,庸医者居多,能不能看好病,真的是全靠运气了。

第二个阶段,活学活用,懂得灵活加减变化,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就可以算出师了,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死搬硬套,遇到一些病症,能灵活选用经方,加减剂量,这个水平的中医,哪怕一些大病看不了,看一些常见病基本上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三个阶段,随机应变,对症用药,不仅仅能灵活的运用经方,懂得方剂的加减变化,还能对病症的发展过程有着一个大概的预判。

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算是一名名医了。

能随机应变,还能判断病程的走向,出错的概率就比较低了,哪怕遇到一些复杂的病症也能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医人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名家了,无论放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能名噪一时,坐诊一方,开馆授徒了。

而云珩刚才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正是对患者病情的预判,先怎么样,用药之后怎么样,下一步怎么样。

如果说第一阶段只是照本宣科,走了第一步,第二步有了变化,就不知道怎么走了,那么第二阶段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第三阶段则是走一步看三步,这个阶段患者需要怎么用药,用药之后会出现什么变化,对下一阶段有什么影响,下一阶段又该如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