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162)

作者:半只肉球 阅读记录

但是那些法国人真的会如他们所愿吗?

美国本土出了一件质量接近高定的婚纱,时尚杂志不可能不去关注,一夜之间,黛西的照片登上了大大小小的杂志,像屠版一样以强势的姿态吸引了大众的视线。

先有威尔逊夫人的时尚穿搭在巴黎引起各国注意,后有这件堪称奢华教科书的绝美婚纱,希莱尔这次算是彻底的出圈,一些压根不关注时尚的吃瓜民众都听说了她的名字,目前能跟她拼热度的设计师一个都没有。

由于伊莎贝拉的发展重心在东岸,她在西岸的人气一向平平,但是这次许多西岸的报纸都提到了她,就像奇迹的降临,一年以前希莱尔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现在却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设计师。

放在战争时期举办这样的婚礼恐怕会惹来不少的争议,但是战后的美国人早就沉醉在狂欢的气氛里,布坎南家的挥霍无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时美国人的精神状态,当他们看见黛西穿的是十万的婚纱,戴的是三十五万的项链,在心里升起的不是嫉妒,而是一股向往。

他们深信着美国梦的可能性,努力的话说不定就获得这一切。

如果美国有爵位的话,布坎南家无疑就是贵族,至于这场婚礼被称为“旧时代的挽歌”的原因有很多。

旧时代是什么?是一些人们在上世纪赖以生存的东西,他们经成了一个时代,例如贵族。

贵族跟普通人的生存又有什么关系?以英国这个世界前第一大经济体为例,英国贵族的主要收入来自土地,土地不仅养活了他们,也养活了许多农民。

然而世界大战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无数贵族在战争里没落,他们从大庄园搬出去,把土地卖给地产商,无数农民和仆人失去了生计,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家的崛起,他们虽然没有贵族的头衔,却掌握着庞大的财富,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不仅仅是一场豪门婚礼,它更像是一个意象,意味着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接,随着欧洲贵族的没落以及资本主义的入侵,奢华的生活不再是贵族的权利,美国人用财富堆砌起华丽的宫殿,过着贵族般的生活。

同样,这件婚纱让人想起华美的衣服为何在上世纪盛行。它们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财力的展现,贵族的生活就是如此奢靡,贵族小姐的衣服完全不需要考虑实用性,只需要美观,因为那是她们在婚姻市场上的武器,细腰及大裙摆所呈现的S型曲线就是当时的主流审美。

但穿着高定礼服的不再只有欧洲人,美国人开始拥有他们以前享有的一切。

所以几乎是不给你反应的时间,这件婚纱就像美国反击的角号,在欧洲的时尚界激发起热烈的讨论。

第74章

◎名气暴涨。◎

“可可, 你在看什么看得这么入神?”

可可·香奈儿抬起头,将手上的报纸翻过来给他看。

鲍伊·卡伯马上就被报纸上的照片吸引,他对女装没什么了解, 但也不妨他以男性的审美角度去发表评论:“很好看的婚纱,是谁做的?”

下一秒, 他就看见标题上的名字:“……希莱尔?但我记得他是美国人?”

卡伯会记得希莱尔是因为香奈儿最近很留意这个人的新闻。

大多法国人都不关心布坎南是谁, 那些美国人的婚礼有多盛大都与他们无关, 可如果涉及了时尚, 法国人就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灵敏。

时尚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领域,法国一向都是作为输出的一方,时尚之都不是叫着好听的, 世界的人的确在跟随着他们的潮流,所以在时尚触角上面,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敏锐, 要是哪国出现了新的时尚风向,这些法国人就是第一个跑去围观的。

大多报纸就把这篇报道放在时尚版里, 没有时尚版的报纸则放在娱乐版或者国际版,各个报纸则重的地方都不太一样,如《巴黎晚报》就以“十万美元婚纱”为标题,《巴黎每日报》则是“世纪婚礼背后的开销”。

读者们先是感叹一下美国人的大手笔, 这件婚纱的确惊到他们了,没有人能违背良心说它不好看, 只是有人觉得值得,也有人觉得不值得,时尚到底是很主观的, 就像有的人愿意用很多钱去赌博, 却不愿意花一分钱去买好看的衣服。

《巴黎晚报》和《巴黎每日报》都是发行量较小的报纸, 而且只在巴黎发行,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为《小巴黎人报》,它跟《小日报》、《晨报》和《小新闻报》合称法国四大日报,每份的发行量都超过了一百万份,可想而知影响力有多大。

而这四大日报里面,《小巴黎人报》和《晨报》都提到了布坎南的婚礼,《晨报》以严肃的角度去探讨美国人挥霍无度背后的原因,为一场婚礼而花费上百万这在谁看来都是非常的大手笔。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