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163)

作者:半只肉球 阅读记录

《小巴黎人报》虽然名字里带了巴黎,但它其实是在全国发行的,香奈儿正在阅读的这份就是《小巴黎人报》。

这份报纸请了法国知名的时尚评论家多莉·塞纳斯来撰写这篇文章,时尚评论家是近年随着时尚大众化而演变出来的新兴职业,作用跟时事评价家差不多,会在媒体上就着某某设计师的某季时装发表意见,有影响力的时尚评论家的一句说话甚至能左右该设计师的声誉,对潮流有着一定的控制力。

多莉·塞纳斯从黛西·布坎南的婚纱来讨论美国时尚界的现况。说是现况,其实主要是在介绍婚纱的设计师希莱尔,可以看出多莉·塞纳斯花了很多心思在资料搜集上面,连1917年的那场时装发布会都扒了出来,也整理了伊莎贝拉在报纸或杂志上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并且加上适当的评价。

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希莱尔前期的风格很多变,他就像一个迫不及待想向众人炫耀自己的才华的孩子,一套又一套的梦幻礼服为他赢得了上流社会的心。随着时装店的开幕,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用又时尚的女西装、耐穿且修长的风衣……如果说国外谁最有资格冲击我国的时尚风向,希莱尔值得一个提名。”

自从停战后,不只法国,各国的报纸出现美国的频率肉眼可见地多起来,这代表着世界的天秤正在向美国倾斜,成为各国不得不重视的强国。

香奈儿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你说得没错,他是个美国人。”

香奈儿本人在第一眼也以为这件婚纱是巴黎的某个高定工作室出品的,但是报纸明晃晃的告诉她,婚纱的设计师是希莱尔。

她忽然想起去年十一月卡伯出车祸之后的事情,她跟那个救了卡伯的女孩分享同一辆出租车时,对方忽然问她对希莱尔有什么想法。

那个女孩听见她的说话后露出的表情……是跟希莱尔有关的人吗?

如果她只是随口一问,是不会有那种被震住的反应,这让香奈儿稍微有点在意,不过那些希莱尔的剪报她当时是看完就算了,没有摆在心上,真正开始关注这个美国设计师是巴黎和会开始之后。

她说过希莱尔的衣服没有故事主要是因为他的风格很混乱,当时他只做礼服,一时简洁一时华丽,剪裁一时修身一时宽松,色彩也有时素淡有时鲜艳,虽然风格多变也可以是个人特色,但至少是能看出有迹可循的,而希莱尔不过是把一切好看的元素都做出来,成品漂亮是漂亮,却明显没有个人特色。

然而就像多莉·塞纳斯所说的那样,对方的成衣系列像是变了一个人,散乱的风格突然犹如被他用针线串了起来,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去形容的话,那就是“POWERFUL”,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力量。

香奈儿仔细的整理一下时间线,发现希莱尔的成衣线正正就是在卡伯出意外之后推出的,说不定跟她的那番话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她无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

之前有《纽约时报》的记者找到她问她对希莱尔被称为“美国的香奈儿”这事有什么看法,她的确不反感这件事,甚至觉得法国的媒体都小看了他。

香奈儿自己也没有意识她的嘴角正在上翘,此刻她感受到棋逢敌手的喜悦。

她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对手了,可是能让她产生共鸣的人就只有希莱尔一个。

就拿保罗·波列做例子好了,她跟波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简一繁,就像她无法理解波列的理念,对方也无法理解她的。

但是她看着希莱尔的衣服,却能够感受到他的想法,他对女性的崇尚。

“这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她的表情变化落了在卡伯的眼里。

香奈儿收敛起笑容,盖上报纸:“谁知道呢。”

美国那边的大风向是把希莱尔捧为高定设计师,有的更夸张,说这件婚纱是“世纪婚纱”,而且还有不少人认同。

大部份媒体其实都是看风向做人,他们看希莱尔人气高就捧他,他朝有一日希莱尔让大家失望的话亦会毫不犹豫的踩他。

但是他们闹得再那么起劲也好,高不高定不是你说一句话就算数的,最主要还是得看巴黎高级时装公会承不承认你。

这些言论传到法国之后,一直保持沉默的巴黎高级时装公会终于发言了。

然而,公会的代表却冷漠的表示:“只有法国人能成为公会的成员。”

这是说,除非希莱尔入籍法国,否则公会不会承认他是一名高级时装设计师。

虽然美国人也没旨意他们会那么大方的承认,但这番话还是点燃了他们的情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