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晴雯重生记(134)

作者:司晨客 阅读记录

此时王夫人因元春封妃的缘故,风头正健,王家的栋梁王子腾圣眷正浓,官位在贾王史薛等亲族之中首屈一指,位高言重,他们都颇看好金玉良缘,期待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

薛家因了薛蟠之父早亡、薛蟠不争气的缘故,只得指望薛宝钗高嫁豪门,提携娘家,因此贾家自是上上之选。既存了这份心思,又住在梨香院,平日里更是频频走动,殷勤得很。

林如海临死之前,虽已将林黛玉托付贾府,隐约间已是准了宝黛二人的婚事,但只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之语,未曾下聘。故金玉之说渐盛之时,惟有贾母一人力排众议,坚守前盟。

豪门显第之家,私下里尽管是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明面上却还得一团和气,兄友弟恭,婆媳相和。只是这明里暗里,已不知道你来我往,过招了多少次了,只贾宝玉一人蒙在鼓里,犹自不知,只为秦钟早夭之事闷闷不乐。

作者有话要说:

注一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是杨贵妃封妃以后,杨家的显赫。大家应该都知道哈。但是因为规则,还是标注一下。

注二关于大观园的布局。来自《红楼梦》第16回 ,不是原文,但是是对原文的概括,所以也比较注意一下。

第78章 识字

其实王夫人虽不甚待见林黛玉, 但于这做舅母的情分上,倒也中规中矩,林黛玉的吃穿用度皆和贾府小姐同例, 四时衣裳、房中大小开支、延医问药倒也爽快, 不曾克扣了去。

只在宝玉婚事上, 王夫人不曾松口。她也不是成心盼着林黛玉不好, 每每想着,如今贾家正如日中天,不知道多少能文善武的青年才俊拜于门下, 且和那勋爵富贵之家往来频频, 从中择一佳婿,风风光光替林黛玉发嫁也便罢了。纵使林黛玉无父无母, 难免被婆家小觑, 但有贾家这个皇亲国戚做靠山,也就尽够了。故而一心想带着林黛玉出门交游,以希在京城贵女中博得盛名, 得高门青眼, 做终身之念。

但贾母却另有心思。贾母素知京城中那些王孙公子的秉性,哪个不是妻妾成群,喜新厌旧的,高门之家又最捧高踩低不过, 似林黛玉这等孤女, 虽有贾府做靠山, 如何能应付得周全?况且贾母眼光甚高, 若论品貌才情, 竟觉得京中王孙公子无人可出贾宝玉其右者。

故而斟酌之下,一心要促成宝黛良缘。只因两人年纪尚小, 一个十一二岁,一个不足十岁,拟稍后再议罢了。故而王夫人每每请同黛玉一道出门时,贾母只说黛玉年纪尚小、或者体弱多病等理由,一力推辞。王夫人虽暗中腹诽抱怨,但孝道当前,岂敢多言?却也无可奈何了。

只宝黛二人懵懂不知。两人年纪尚小,因幼时一道长大,性情相契,更比其余兄弟姐妹更亲近了许多,却只道是兄妹之情,尚未曾往儿女私情上头想。

这日正是三月下旬光景,恰逢王子腾夫人生辰,早早与贾府下了帖子,言明阖府统请,王夫人亦早早禀与贾母知。贾母道行深厚,岂有不明白王家打的甚么算盘,只推说林黛玉年幼体弱,前些时日得了嗽疾才好,竟不好见风,替她轻轻推辞了。于是这日只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贾氏姊妹和薛姨妈、薛宝钗等人去了。

林黛玉见玩伴尽去,只她一人在家,她年纪幼小,不知贾母良苦用心,未免生疑,遂抱怨说:“一家子人都去了,偏留我一人在家。难道我竟是不好见人的?”紫鹃、雪雁等人也不明贾母深意,只在旁边柔声劝解。黛玉喂过廊下鹦鹉,懒懒坐于案前,手里捧着一卷书,随意翻看。

一时晴雯从外面进来,笑着向林黛玉问好,她暗暗奉了贾宝玉的意思,只恐林黛玉一人在家百无聊赖,故特意过来配林黛玉解闷。

林黛玉因晴雯是贾宝玉跟前得意之人,况且性情爽利机敏,故待她甚厚。见她过来,也不见外,两人只随意找些闲话说。

紫鹃在旁边笑道:“你来得正好。这个香袋姑娘绣了大半年了,正有些疑难处要向你请教。”说罢拿着一个尚未做好的香袋过来。

晴雯一看那香袋,便知是林黛玉奔丧初回之时,贾宝玉死缠硬磨求着林黛玉绣的那只。这香囊只做了一半,针法颇为精巧,不知道费了多少巧思。忙笑道:“说甚么请教不请教的,当真是折煞我了。这香囊是林姑娘亲手所绣,针法之精巧,非常人可及。况且这用心,这巧思,竟是我们都比不上的。等闲暇时还要向林姑娘多多请教才是。”

紫鹃素知晴雯女红高明,知道这只是她自谦之辞,也不当真,她特意把这香袋拿出来,原本也不是真的有甚么疑难要向晴雯请教,只是托词罢了。她见晴雯这般识趣,心中更加喜欢,笑道:“虽是如此说,但这府里还有人说我们家姑娘不做针线,不知道是甚么缘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