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39)

“十二弟,你就放心在京城做研究。这是为大明百姓做贡献,四哥必不会让那些烦心事来打扰你。”

朱柏听明白了,这是四哥保证将来登基不会搞飞鸟尽良弓藏,而且也不回让改革中的麻烦事来给研究者添堵。

且不说帝王的保证时效有多长,起码现在朱棣愿意给出承诺。

父皇下旨,太子表态,朱柏现在还能怎么办?

抗旨不遵?他是万万不敢的。朱元璋或许不杀儿子,但能用尽手段折腾人。

此时,朱棣又一本正经地对朱柏补充说:“十二弟,你别客气,搞研究需要什么就直说。需要哪个兄弟子侄做帮手,想来父皇会给予支持的。”

朱元璋点头。大明王朝,不养闲王,该干活的一个都别想躺。

朱柏仿佛听到“哗啦”一声,自己被拽下水了。

拽他下水人在耳边妖言蛊惑,「说吧,说吧,你想拉谁一起工作忙成狗?哦不,说话要文雅,是与哪些亲朋好友一起闯荡科学之路?」

朱柏不由抿了抿唇,难道他是那种贫道死了就要拉道友一起死的人吗?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

是否拉人下水, 勇攀化学高山?

朱柏稍稍挣扎片刻,就很有良心地报出了四个人的名字。

一个是二十弟朱松,年仅十三岁, 但已经显露出好学机敏的天赋。另三人是此前他就藩荆州时结识的朋友。

作为真兄弟、好朋友就不能仅仅有难同当地只会一起吃喝玩乐, 更要会有福同享。

正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无所事事地享乐是“难”, 用尽脑力的差事是“福”。

如今,朱柏得了父皇的青眼,被任命去研究一种棘手的新学问。

这般苦其心志又劳其筋骨的福气岂能不请弟弟与朋友同享。大家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当下, 朱柏义正词严地说出这串推举理由。

朱元璋与朱棣仿佛真信了老十二的鬼话,都深以为然地点头。

“你说得不错。”

朱元璋没有揭穿老十二的小心思,他是在拉人一起跳入学海无涯的深坑。

“松儿年岁不大, 但正好处在能给你搭把手的好年纪。年轻,想法跳脱, 不会被条条框框限制了。”

朱元璋先同意了二十子朱松加入化学研究组。

他不认为十三岁的孩子不可用。年岁小有小的好处, 在开辟新学科时反而是优势,他们没有被四书五经束缚过深。

至于另外三个被推举的文士, 却不能立刻启用, 而要经过一番严格考察。

研究化学不免涉及军工器物, 最重要的是机密不可外泄, 研究者的品性与学识一样重要。

朱柏领命后,便想立刻告退。生怕多留一刻, 就会被多加一份工作。

即便封赏到位, 请恕他的觉悟还没到位, 不想被无限加重工作量。

“这里是皇宫, 没有猛兽在后头追着咬你, 作甚急着要离开。”

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朱柏, 还没与这个小子算算旧账。

既然朱柏思路清晰,在此前的突袭考试中居然敢糊弄着答题!细算起来就是欺君之罪。

儿孙都是债,装糊涂的不只朱柏一人。

朱元璋已经不再惯着孩子们。

除去真糊涂的那几个,别的谁也别想不劳而获,更别想悠闲度日。

朱柏只能暂停亟待离去的脚步。

他能说啥?难道要说朱元璋与朱棣的组合比猛兽可怕多了?

此时,他只能找个借口自辩。

“儿臣哪有着急逃跑,只想着早一刻开始新研究,那才能不辜负父皇的信赖。”

“呵!”

朱元璋怎么可能相信这类瞎话,但没多费口舌骂人,只叫朱柏留下来听一听。

这会转而去问朱棣:“年末特考的准备进行得如何了?”

在五月上旬,随着册封新太子的诏书一起发出了圣旨,昭告天下今年秋冬开特科。

近一个月以来,陆陆续续又放出后续条例。

七天前,核心考官们被选来观看水镜谈小冰河,随后被要求出年末考卷试题。

这次考核内容将为未来的科举变革做准备,修订前所未有的新考纲。

朱元璋知道七天不足以拟定所有考题,但必要问一问工作进度。

朱棣不是空手而来。恰恰相反,他提着一摞书册。

其中正有数理、医药、奇物、农事等等科目的考题拟定进程报告。

将此奏折上呈,又将两套书籍献于朱元璋。

“上次,五弟建议务必令各府各地官员重视学习农业知识,那是积极应对小冰期来临的基础手段。第一步是加急刊印《王祯农书》。

辅以农学家王祯本人改良的活字印刷术,是能极大提升印刷速度。

儿臣去印书作坊实地勘察了。比起以往需要「以人寻字」,王祯改良之法能够「以字就人」,确实高效了很多。”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