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71)

否则等到明继元兴,也能打出收复失地的旗号。也罢,前人没做到事,后人可以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棣瞧了一眼老爹,朱元璋没有掩饰遗憾清醒。

他没有多话安慰,只是说了一句,“父皇圣明,已将不征之国的国策已经废止。”

言下之意,既然没有不征的祖训,等到了该征之时必是要斩草除根。

朱元璋也不多话,也只讲了一句,“好,家祭无忘告乃翁。”

老朱家父子俩看似轻描淡写的你一言我一语,后来却是改写了东亚历史。

此时,两人继续注意力放在了水镜上。

水镜:

【胡椒引发的白银问题,不只困扰大明,同样也影响了远隔重洋的欧洲。

欧洲长期从东方购入香料,胡椒就是其中之一。郑和下西洋大量购买东南亚胡椒,让胡椒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价格上浮。

欧洲人遇上了胡椒涨价,不得不支付更多白银。大明银产量少,欧洲也面临相同窘境。

这里给Judy正名,老朱家确实缺乏搞经济的天赋,但不能跳出时代去贬低永乐帝。以实物充作货币是历史惯性,欧洲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

十五世纪时期,欧洲不少国家也以胡椒作为货币。比如德意志,当时的银行家被叫做“胡椒人”。

不同于大明市场上流入了大量胡椒引发贬值,欧洲是胡椒与白银双双短缺,引发了钱荒。

必须要寻找新的矿源,这也是欧洲开启大航海的动因之一,都是穷给闹的。

再看地图,美洲大陆上分布着大量银矿。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陆续抵达美洲,发掘出了当地银矿。

十六世纪,欧洲人带着美洲白银,飘洋过海再次来到了东方进行贸易。

朱元璋曾经力主民间不得进行海贸。此前的视频讲过此种禁令在下西洋的官方贸易停止后,引发了倭寇危机。

隆庆开关改变了祖训,让民间海贸合法化。

如此一来,继隔壁东瀛贩卖白银之后,大明出现了另一个白银输入渠道,而美洲白银输入量更高于东瀛。

比起本身不具有价值的纸币,贵金属白银能更快地被人们习惯接纳为主要货币。

大明就这样通过海外贸易输入的大量白银,让白银在此过程实现了货币化。

远水居然解了近渴,大明缺银的难题缓解了。

一切看似平稳,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依靠外部输入白银得来的安稳,它真的能长久吗?】

作者有话说:

资料参考:《食物改变历史》罗格·著

《三千年来谁铸币》王永生·著

第78章 第七十八章

◎二更◎

大明不缺白银了, 还能有什么远忧?

对于这一题,朱元璋与朱棣不再一问三不知。尽管父子俩对经济懂得不多,但能推测出人心的变化。

大明对白银的需求量越大, 掌控相关渠道的人就越能获得暴利。

历史上, 明朝前期对于官员的压制非常狠, 对于商业贸易压制得也非常狠, 甚至催生了商人沦为倭寇侵边行为,在取消海贸禁令后难免造成恶性反弹。

当朝廷无法占据主动地位,有效引导贸易市场良性发展, 部分官僚与大商人就会暗中勾结,将贸易利润全数收入囊中。

如果没有具备真知灼见的强势帝皇登基,对于官僚体系进行清洗与改革, 就会造成百姓与国库反而没钱。

水镜:【海外输入的白银缓解了明朝市场上的银荒现象,解决了宝钞贬值成废纸后的货币短缺问题。

然而, 这种解决是被动的, 且极度消化不良。

白银货币化后,没有配套的政策去约束商贸市场。

前期老朱家带头遏制民间商贸, 后来开放民间海贸时再要做出规范却有心无力。

新上位的皇帝本人欠缺能力, 开国祖制遗留下来的重重阻碍, 全球贸易大趋势不可当的洪流与明人相关知识体系的缺失, 如此种种原因让重建新秩序难如登天。

最终结局,明朝末年, 白银数量再多却做不到藏富于民, 皇帝也拿不出军费应对各地频发的起义。

钱流入了官僚、商人、藩王等勾结的利益集团手里。

外加十七世纪进入小冰河气候最为恶劣的阶段。

粮食产量骤减, 必是要花更多钱才能购买, 物价持续飙升, 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死于饥荒与天灾。

到头来, 天时、地利、人和,明朝一样都没能抓住。

不仅如此,还给后来埋下了隐患。

大量白银依靠海外输入,导致政府在调控货币方面的主动权被极大限制了。

商贸带来白银,而非政府开矿产银,那么谁掌握了商贸渠道与进行贸易的物资谁就有更大的货币定价权。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