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70)

假设赚钱,为什么后来会废止?

此处不能片面分析,而要从根源着手研究出洋成本由谁支付,而远航所得流入了谁的口袋。

古代官方组建下西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获利全归于朝廷,因为国库与皇帝私库是分开计算的。

且不论永乐帝将多少利润收入私库,这些钱财是否又被用于他去北边开疆扩土,就说在下西洋的互市交易中买到了胡椒,此物被Judy玩出来花来。

永乐帝的点金术启动!

永乐时期,大明宝钞越来越不行了,必须用贵价物品取而代之。

选什么作为俸禄发给官员?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胡椒,它来了。

洪武年间,东南亚的藩属国来到大明进贡,贡品之一就有胡椒。

胡椒在大明的价格很高,折合宝钞官价每斤胡椒在10-20两白银之间售出。

当时,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最高,折合白银每月87两;正五品每月16两,而正九品官员每月5.5两。

换言之,大多官员每月的俸禄买不起一斤胡椒。

胡椒,在明初是妥妥的奢侈品。

永乐年间,下西洋的船队去到了东南亚,发现当地的胡椒价格比大明便宜太多。

根据《瀛涯胜览》记载,在苏门答腊的胡椒,每斤只需0.01两白银。东南亚与大明的胡椒价格相差一千倍以上。

暴利由此而来。

以低价购入胡椒买回大明,折价为薪资发给官员们,可不就解决了宝钞沦为废纸的问题。

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Judy去世之前,始创了“折俸钞俱给胡椒、苏木”的做法。

《大明会典》记录“胡椒每斤准钞一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用这个标准把胡椒当做俸禄发出去。

此处能看到永乐帝是在子承父业,他过于认真向老爹学习了。

朱元璋用大米折价为官员俸禄,率先做出了用实物作为薪资的“制禄以米”示范。Judy改用起胡椒,而买卖所得的高额差价流入皇帝私库。

此先例一开,后来的明朝皇帝有了效仿的典范。

然而,胡椒与大米有本质的区别。

大米是每天都要吃的主粮,胡椒却只是一味佐料,本质上就有需求量差异。

胡椒折价为工资发到官员手里,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必须把它卖出去换取其他生活必需物品。

胡椒开始不断流入大明市场,当对它的需求供大于求时,价格势必下跌。

于是,官员们又一次被老朱家的政策给撵到坑里,到手的俸禄再次贬值。

这种糟心事,搁谁谁愿意?

当强势的永乐帝去世后,朱高炽继位不满一年病逝。

朱瞻基继位再搞了一次官方下西洋,但不等宝船归来,他就死了。

后来就是朱祁镇年幼继位,大臣们怎么可能支持皇帝再搞出海,下西洋一事也就彻底终结于英宗时期。

牵一发而动全身。

宝钞已经名存实亡后,大量胡椒涌入市场扰乱物价,而让贵金属再次升值。

白银被动地开启了它成为明朝流通的大额货币之路。国内银矿产量少的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那让银价进一步升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东瀛在十六世纪处于地方势力割据混战状态,大规模发掘金银矿产。

是为筹备军费,更是看中了大明的银价高涨,以银作为高价货物贩入大明谋求暴利。

看地图,石见银矿又称森山银矿,位于日本本州西部沿海。

其银矿产量丰富,从1527年开矿,整个十六世纪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出自此地,而后又挖了足足四百多年。】

朱元璋紧盯着石见银矿,升起了一种久违的感觉。

五十多年前,家里穷到揭不开锅了,他不得不出家做和尚混口饭吃。

哪有什么高僧的四大皆空不食荤腥,做梦都会瞧见几只飞过的肥鸟,希望它们能主动掉下来贡献出一顿肉食。

今日见东瀛银矿,恰如昔日见天上野鸟。

即便听闻大明能与东瀛互市贸易购入白银,可矿产在自家才能安心,岂能把控在隔壁人家手里。

朱元璋不由遗憾,忽必烈当年怎么就没成功把东瀛给打下来。

那会是没出现水镜,倘若忽必烈获知东瀛存在丰富银矿,才不会因为两次渡海失败就停止第三次进攻。

朱棣正在思考胡椒引发的货币动荡。

今非昔比,如今他受过水镜影像教育,不会想当然再搞胡椒折价。

用食物作为一种货币,风险性太高了。对于稳定大明物价与币制只能是饮鸩止渴。

这不同于唐朝引入绢帛为补充货币,胡椒的存放、市场实际需求量都与绢帛有着极大差异。

这会瞧见东瀛银矿产量丰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忽必烈怎么没把东瀛纳入元朝版图?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