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65)

休养生息意味着要暂停大力用兵,这让宣宗决定缩紧边防。

当时,兀良哈被打残,而瓦剌与鞑靼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没有必要再投入进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诏,停止奴儿干都司的造船与巡视等工作。

另外放弃驻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这样的政策让大明不再继续主动出击迎战蒙古诸部。

两百多年后,《明史纪事本末·设立三卫》回望这段历史决策,评价:“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朱瞻基当时做出如此决策。

登基后,他以宽河之战震慑了蒙古,那么进攻式防御先停一停,发展民生经济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内阁制度,阁臣们更多参与到的政务决策中。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水镜前。

朱元璋与朱棣呼吸一滞,不由身体前倾紧盯镜面,什么决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扬。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绘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荣越是触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觉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乌云悄悄凝聚。

别看现在晴空万里,但不知何时就会黑云摧城。

水镜:

【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严禁宦官参与政事,不允许太监和朝臣有过密接触。

朱瞻基彻底打破祖训,设置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太监们变得有文化了,能帮着皇帝处理私人文件,极大增大皇上的办公效率。

这会带来什么危险吗?

历史上,东汉与中晚唐给出过经验教训。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吗?

或许知道,但不在意。哪怕是魔刀,也是能被人操控的。他认为能用好这一把魔刀,恰似赵高在嬴政手下不敢作乱。

宣宗之治稳步推进着,暂停数年的下西洋又搞了起来。

当时郑和已经病逝,宣德九年,由王景弘接任,第八次向西洋而去。

当时,朱瞻基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个人推测他接下去可能实施的施政方针。

朱瞻基懂军事,也懂文治。

或许,等海上朝贡逐步恢复,大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有人又有钱。那时再向北扩大防线,将内斗两败俱伤的瓦剌与鞑靼一并拿下。

推测只能是推测。

下西洋的宝船未归,宣宗十年,朱瞻基猝然驾崩。

死了。

朱瞻基英年早逝,仅仅三十六岁,死得比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要早。

此时,太子朱祁镇八岁,冲龄即位。

对于朱祁镇来说,却与历史上少主登基的内焦外困截然不同。

没有地狱开局,恰恰相反当时朝野平和,乃是一派盛世景象。

没有藩王动乱,治国有道的文臣武将皆在。宫中,太皇太后张氏压阵,她不曾滥用外戚,更没让宦官们泛起风浪。

一切似乎有序发展。

朱祁镇有足够多的时间成长,学会怎么做有本事有担当的君王。

从正统元年到正统五年,给足了他五年的时间学习。

1441年,正统六年,朱祁镇十四岁亲政。

后一年,太皇太后张氏薨逝。内阁“三杨”年事已高,渐渐淡出政坛。

朱祁镇到了能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开始启用宦官,提拔身边的太监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放任喜宁之流。

有人说年轻皇帝刚刚亲政,他要与成熟的文官集团对抗,不得不重用宦官去分权。正好他爹先破了祖制,给太监能处理政务的权利,这就名正言顺地用起来。

这样解释倒也符合逻辑,却冒出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

对谁委以重任之前,最基本的是要判断所用之人是什么品性。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自古以来,能以此为标准的皇帝没几个。

即便朱祁镇不以此要求自己,可他但凡想过让大明向好的方向发展,总该有用人的底线。不能让能力不足、欺辱忠良、以权谋私的奸佞小人上台。

王振、喜宁是不是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能力卓绝、刚正不阿、没有操弄权术的野心呢?或是他们曾经伪装得太好,把朱祁镇给骗过去了呢?

答案:否。

朱祁镇就是自私自利,从无顾全大局,更不谈以大明江山为重。

第一案,与于谦相关。

正统十一年,内阁三杨相继去世。王振的权力越发大了,开始向百官索贿。

于谦任职巡抚,进京述职,他从未给王振送礼。

不久后,于谦就被通政使李锡弹劾,被指控因未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旁人取代李锡。

随即,于谦就被投入了狱中,被判处死刑。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