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397)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这种俘虏军功,其实在过几十年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就已经慢慢浮现了,因为灭国之后,你总不能将所有的俘获的兵卒都杀死吧?这个时候再杀,那可就是杀自己人了。

现在,秦国提前将这个俘虏军功提出来,也算是为将来的统一做铺垫了。

但在灭国战之前,为了让秦军潜移默化的认识到俘虏军功的好处,秦鱼提出了很多建议,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军队里供应的军装、油、盐、铁器等,都可以作为俘虏军功的一部分,发放给秦兵卒们。

其实就是给军卒发除了粮饷之外的工资。一个秦军俘虏了敌人,除了基本的军功爵田产宅基地等,还可以换取一定量的油盐布帛等钱财,身上穿的军服铠甲

等衣物,也可以用军功换取所有权,等战争结束之后,可以穿着回家。

秦鱼可以保证,这些军服,结实的一个成年男人穿上十年都不会破。这样一件军服,完全可以当做固定资产传给后代哈哈。

如果没有俘虏军功的,或者不想换取军服的,那么,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军卒身上的这身军服,是要脱下来给别的军卒的,因为这是秦军官方为军卒提供的作战服,是公有财产,是不能私人带走的。

这是专为军人提供的一项福利待遇。

以上福利待遇,俘虏军功有,人头军功也有,甚至人头军功还会更多,但也并没有多到让人侧目的地步。

还是那句话,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喜欢杀人的,既然都是差不多的军功,为什么非得耽误时间的留下来砍人头呢?

有这时间,大家呼啦啦的一拥而上,将人围起来俘虏了,不是更省力?

若是有反抗的,杀了就是人头军功,两者相差不大的。

从人头军功到俘虏军功的换算,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开展的,目前还没听见有军卒不满的声音,相反,他们问的都是:

“我不想要粮食,我能用军功换这种结实耐磨的粗棉布吗......”

“我想给未婚妻换一盒大红色的胭脂和口脂......”

“俺家里缺一头大青驴......”

“孩子到了上初学的年龄了,我想送她/他去官学......”

看吧,其实百姓很好满足的,只要你有,只要你能如约兑现,至于是人头军功还是俘虏军功,只要是军功,大家都可以很快的接受的。

其实,秦鱼在这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有军功的军卒后代,有优先受教育的权利,等到这些军卒老去,他们的子女们也就都成长起来了,他们是秦国的下一代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统一六国的使命,不仅是在战场上,更是在官场上。

这是平民晋升的另一条通道雏形,介于军功爵制和科举制之间。

现在还有仗可打,打仗的军卒一边立军功,一边自己接受教育和为子女争取接受教育的机会,然后通过军中选拔制度步入官场。

等到无仗可打的时候,这些受过秦吏学室教育的军卒后代,就可以通过脱身于军中选拔制的国家官员选拔制——考试制度——进入秦国的官场。

这个考试制度,一开始当然是简单且好操作的,但任何制度,都会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的形成适合当下的国情。

秦鱼相信,秦国的这种选官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等到秦国统一的时候,所面对的军功爵无法兑现、官吏极度缺乏、人口急速减少、生产力极度低下等问题,都会经过统一的阵痛之后,自行寻找出适合当下的制度模范的。

而不是,统一之后十几年就亡国了。!

第141章 魏国

王龁率领二十万大军攻下赵国的皮牢之后,诸国才知道,赵国败了,还未等邯郸赵王君臣反应过来,王龁已经率领大军到达邯郸城外,作势要攻城了。

赵国上下无不大惊失色!

王龁作为领军大将,话说的很客气又很不客气:“赵国君臣出城投降,在下可以保证,绝对不伤害邯郸城里一个百姓,不烧毁一座房屋,打打碎一片瓦片。”

邯郸城门紧闭,无人理会他。

无人理会才是正常的,王龁说这话,只是例行的宣战而已,说完这番话,他开始布置攻城与防御工事,勘探地形,截断往来邯郸的道路和水源,做足了打算长期围攻的架势。

王龁在为白起攻陷荡阴做时间上的缓冲。

此时天下目光都在邯郸这里,都还在猜测秦国在此次上党之战中损耗多少,还是否有余力出兵去攻打其他城池,都不确定秦国到底俘虏了赵国多少军卒。

白起带大军趁诸侯心神未定的时候陡然出击魏国的荡阴,可谓是手到擒来。

攻拔荡阴容易,难的是如何将河内与荡阴之间衔接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