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胡同养娃记+番外(757)

范晓娟拿出去年的销售表格:“朱总,给您看看去年四家专卖店,两家专柜的销售额,您再看看咱们适不适合盲目扩张。”

平均每家店的销售额有五十多万,全年下来的现金流有三千多万。

这里面,光家具的销售额就占了三分之一。

家具的利润目前占据华英最大的份额,也最有挑战性,热销的款式也最容易被模仿,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同款,开始打起来价格战,利润也会大幅度下滑。

对于一个仅仅只有五百多人的小型企业来说,华英的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朱总摇摇头:“并不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小范——”

范晓娟以为他还要继续刚刚在会议室的论点呢。

朱总啊,咱们不能太飘啊,所有人都只会算乘法,六家店年销售额三千多万,那六十家岂不就是三个多亿?

赚钱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朱总怒了:“你还能让人说句话不!”

范晓娟尴尬:“您,您说。”

朱总从抽屉上拿出一份报纸:“京市日报,你看过吧,人家说要来咱们厂采访一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啊,改革的事情你比我懂,解决就业问题的事儿你也比我懂。”

范晓娟:“……”

您是甩锅侠吗,可采访这事儿我也不懂啊。

第262章

要采访,可这事儿范晓娟也不懂啊。

两世做人,她都没上过报纸呢,更何况这条产品线是杨阳在跟,她也没跟人家打过交道。

不过老朱同志说了:“小范,你也应该跟那边交流交流,我知道你跟小马关系好,但是小马跟小肖两人是良性友好竞争关系,可不是什么死对头,杨阳跟小马也是有交情的嘛,有空你去看看人家,我不是听说,你最喜欢请产线的人吃饭?”

“吃饭?”

“这感情不就是从饭桌上交流出来的嘛,小范你这人很会请客吃饭,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要采访你得了解那些人,也得抽空跟人家吃饭嘛。”

范晓娟喜欢请人吃饭这是出了名的。

以前是因为产线的员工要加班,她总抽点部门经费去慰问人家,买点烧烤买点炸串买点炸鸡柳这些小零食,久而久之跟人混熟了,大家也经常在一起吃饭。

别小看华国人民的饭桌文化,感情就是这样一步步交流出来的,所以范晓娟一声要加班,产线谁不是铆足劲往前面冲?

老朱同志笑着说:“厚此薄彼可是不好哟。”

《京市日报》要来采访的事情不翼而飞。

关键不是采访谁,而是有人来要华英采访啊,这可是好多年都没有了的事儿,上一次被采访,还是六十年代的事情了。

这次的工作交给了许静,她连忙阻止各个办公室搞清洁工作:“听说还要拍照呢,要拍咱们的办公环境,当成京市老国企的优秀典范来采访的。”

“那咱们范经理不就是风头大了嘛。”

许静这次总算是出到了风头:“也不止范经理,到时候你们认真工作的样子,也会被拍进镜头里,《京市日报》最喜欢刊登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样子了。”

“那咱们要不要打扮一下?”

许静又说:“又不是搞晚会,不用太郑重,范姐说只要表现的跟平常一样,展现出咱们华英人的优秀风貌就好了,好看不好看不是重点。”

华英人有什么优秀风貌,最近两个产品线可是掐的紧着呢。

新来的以肖翠凤为首,也是个四十几岁的妇女,能干人,以前还拿过区级劳动模范的,谁知道这几年单位一天天的不行了,整合了又整合,还是下岗了,最后单位剩下来了个空壳子,他们是被华英厂收购了的。

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就是后娘养的,得不到重视也是应该,可谁还没点脾性了?

最后两个厂子一合并,现在华英有两块地方。

一个在老华英厂,一个新收购的厂子,华英这边看新厂子这边的地方能用,也在装修整改,不过在肖翠凤心里,她自己就是华英厂的人了。

而且她跟马向华还是认识的,两人小时候住在同一片,都是大杂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还因为一朵头花,互相撕破过脸皮。

原本肖翠凤还挺看不上马向华的,读书的时候是马向华混的好嘛,她脑子活,手艺也好,出来以后顺顺当当进了国营厂,还当上了产品线主管,那是新一辈儿里面响当当的人物。

到了年纪说亲那会儿,给马向华做介绍的人比旁人要多。

可谁知道风水轮流转了呢。

九十年代初那会儿,还说华英穷的连工资都发不起的时候,肖翠凤风光着呢,那会儿华英资不抵债,谁知道才几年功夫就富裕起来了,不光自己富裕起来,还带动下岗女工再就业,解决了一百多号人的吃饭问题。

溜溜猪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