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152)

作者:涉雪穿林 阅读记录

梁长宁任由闵疏安排命令,又由着他让张俭去请陈聪,没有说他逾矩。

梁长宁觉得这几日冷得慌,像是倒春寒。他叫人把暖炉又放回房里,才问闵疏:“你是想和陈聪对账?”

梁长宁猜中了闵疏的心思,闵疏颔首,说:“李开源的账簿能作假,但陈聪这个前任暨南布政史可做不了假。咱们查不出来国库的亏空,总能查出粮仓入库的真实数目。我听闻陈聪万事亲力亲为,每年的述职奏折都是誊抄两份保存,他一定记得暨南上交的公粮数目。”

李开源没想到陈聪能从暨南活着出来,当初断桥是工部下的手,塌房没搞死陈聪,反倒叫梁长宁得了这个贤才。账册和人两厢一比对,数目立刻就清楚明了。

果不其然,陈聪连零头都记得清清楚楚。

“……大前年是朝廷派司礼监的公公来收的秋粮,合上仓三百五十七万石,田地税钞七十二万锭。前年也是秋粮,收了两茬,第一茬是一百五十万石,后来说增加税收,又收了一百四十二万石。百姓家里都没有余粮,我就做主从囤积的粮仓中提了一半出来补,补的这批稻米是本来打算做留种的。”陈聪想了想,神态认真:“我本来担心会耽搁春种,没想到去年气候好,全年多雨,也没有闹灾害,于是收成非常好!朝廷又说塞北吃紧,我想着匈铎不好打,将士们粮草不够,咱们自己裤腰带勒紧点不要紧,树皮草根糠咽菜都能顶一阵子,不能叫塞北的汉子们饿肚子。百姓们也懂事,于是就又交了四百二十万石。田地税约九十三万锭。”

褚辉没忍住,砸了下桌面:“去年四百二十万石!李开源就写了两百万石,他吞了一半有余!”

陈聪知道朝廷贪墨,但没想到如此严重,他一惊,说:“他只写了两百万石?!”

褚辉把账簿扔给他,冷哼一声:“我现在就回去提审户部主事。务必追赃下去!”

“查不了。”闵疏看着他,冷静地说:“陈大人如今还不到露面的时候,他不能上堂作证。”

第70章 这是要跑路的倒数第几章我数不清

闵疏拨弄算盘,梁长宁沉默着想了须臾:“那就从郑思案入手。”

闵疏不为之所动:“这案子不是已经结了吗?”

“郑思本是吏部郎中,我们一直以为他是文沉的人,后来发现其实不是。吏部管理官员稽查,他曾被查出买卖官职,还牵连到了文沉和王爷,只是最后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梁长宁说:“谁敢说郑思与李开源没有金钱往来?买卖官员是一本万利,李开源会放过?”

褚辉一点就透,即刻回了镇抚司衙门,不出两日,他就将郑思案提上进度,连同着卷宗和霉米案一同呈递到了御前。

众目睽睽之下,梁长风只能给了朱批,颔首允许重查郑思稽查舞弊案,因着官员稽查是吏部的职责,因此又扯了危浪平进来查。

这算是开朝以来的第一件重大并案调查,危浪平做事雷厉风行,很快就清算到了有漏洞的账簿。

“这是李大人的府里的私人账簿。”危浪平递交账簿,再由吴贵呈上。

“按规定,每年布政使司和府州县都要派上计吏到户部去核算钱粮军需。账目琐碎繁多,一直要到户部审核无误才算手续完备。钱谷数字有误差,整个报销册就得打回去重新填造。”危浪平说:“各省距离远,重造报销册不是大事,但是上头要加盖当地衙门的大印,一来一回就得废掉小半年。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几乎所有上计吏都会备好多余的空白文书。”

梁长风听着,随口嗯了一声。他如今只是跟着内阁学些理政之事,还不曾了解过里头的暗道,他心里记着,面上问:“有何问题?”

“皇上,朝廷所有的登记文书所用的纸张,都是造纸司特供,每年定量下发的。但由于造纸的工艺不能完全同一,因此每年不同的地区纸张颜色都微有不同,李大人家里私账簿的纸张,用的是暨南布政史陈聪的例纸,您看……”危浪平上前两步,指给他看:“去岁的纸造得薄,容易透,您将他举起来对着光,能隐约看到暨南衙门的印章留下的痕迹。”

李开源为什么会有暨南衙门的公文纸?原因太显而易见了,要么他截杀了暨南报销册,要么他勾结了暨南上记吏。

蒋知当场反驳:“或许只是李大人在户部随手带回家的白纸,户部这样的地方,笔墨纸砚每年都有多余的,放着不用也是可惜……”

他自己都觉得话立不住,讪讪闭了嘴。

“皇上,去年暨南派上来的上记吏,在吏部报了暴毙。”褚辉说:“北镇抚司查过,不是暴毙,是坠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