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282)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温蒲赶忙放下茶杯,摆出一副笑脸站了起来,转身疾走两步迎了上去,朗声笑道:“也没甚么重大事情,只是心中有些疑问,不得不请教大人,才敢放心。”

他现在也是摸到几分门道了,跟陆鸿谈事情,就得有事说事,假如藏着掖着的装矜持,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果然陆鸿呵呵一笑,主动说道:“你是为了南州刺史的事情罢?”

温蒲说:“倒不全是这事,还想请教一下大人今后对治理安东是个怎样的思路,咱们地方上也好大力配合,呵呵……”

陆鸿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好罢,我就一件件地和你说:南州是北方重镇,是咱们未来深入松漠草原的桥头堡,又是你的老家,因此非你去亲自主持不可——这事已经差不多定下了,最近你就可以准备准备,随时可能让你前去赴任。”

温蒲原先还有些怀疑,这陆副都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怎么就办成这事了?

不过此时见陆鸿说得这样笃定,不知不觉便信了七八分,他再是有多深的城府,此时也显得有些激动,毕竟他在安东二十几年,也就窝在平州那个屁大点的都护府大院守了二十几年,做都护府司马也有十来个年头了,日夜期待的,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相信自己有这个才能,可以为大周办更多更大的事情,而不是挂这个“辽东本地人”的名头,好像接受施舍一样赖在这五品都护府司马的位子上一待就是一辈子……

“那么,需要职下做些甚么呢?”温蒲难得谦逊地问。

陆鸿说:“事情很多,不轻松,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分光——要分田,这个你得和田曹配合;办学并开设医馆,这得和元功曹配合;至于统计人口、修桥修路,这得听从洪户曹的统一调配。其他一应大小适宜都得根据都护府的方针来办,如果你能接受,那咱们便内形成决议。要钱要物都好说,只是有一点,来年的扫北之战南州可不能给大军扯后腿!”

温蒲一愣,惊道:“明年又要扫北?怎么一点儿风声都没听见?”

陆鸿说道:“这只是初步的想法,不过准备工作必须要做。而且,我不妨透露给你知道,南州八万多人口,实在是太多。这种情况可不止南州一家,几乎所有的周都是这么个境况。所以朝廷已经接受了我的提议——大面积迁徙民户,向地广人稀的营州、平州、妫州等地,争取用辽东的三百七十万人全面填充整个东北地区,将府兵、团练兵制落实下去,这才能真正筑起一道强有力的防线,而不只是依靠中原源源不断地向本地边境发兵……”

温蒲被这个大胆而宏伟的计划吓了一跳。

正像陆鸿所说的,漠北一带沿线对胡人的防御,困难并不在于缺兵少将,而是人口太过稀少,向平州、檀州、蓟州、妫州这些地方,都是土地广袤而人员稀少。

这种情况导致了不仅梯队人数无法保证,因为人口基数太低,导致大面积地抛荒土地,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和浪费……

“还有,我已经举荐贺高担任箕州、也就是平壤刺史。”陆鸿道,“现在初步定了,将整个辽东高句丽故地分成十州,安东官员已占两州。其他的让朝廷那些头头脑脑们自行定夺罢!”

温蒲不知该说甚么好了,并且他到这时才明白,这陆副都护可真不是躲在三官邸中甘于清闲,陆副都护在背地里所做的事情,比他们这些自诩劳心戮力的老官儿们的想象肯定还要多得多!

而且这种办事效率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前段时间他和孔长史也是借口,向朝廷发了两份文书,一份是关于州县制长官认命的,一份是申请年底钱粮的,谁知道至今为止一直都没发……

看来他还是小瞧了陆副都护了,这家伙在朝中的人脉,比他们这种老东西可宽广得多!

温蒲无计可施,只得稍稍欠身,说了声“是”,便打算起身回家。

陆鸿一直将他送到门口,笑着说:“温司马,还是你灵光,老孔那家伙就不知道来找我吹吹,反正是没什么坏处的!”

正说话间,忽听外面侍卫跑了进来,急道:“大人,孔长史在外求见……”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两面的谈话

老孔和陆鸿的谈话没甚么秘密,他不论从谈话内容还是动机上都和温蒲如出一辙。

说的还是安东各州县的任命情况,也重点阐述了他和温蒲两人想法之中比较一致的地方——重要的位置安东自己得抓在手上,可不能让他们这些人的辛苦努力,甚至流血牺牲全都便宜了别人!

但是陆鸿清楚,他和温蒲的本质上又有不同。

孔良还是出于一个政客的本能考虑,搂权搂人搂地,自己掌握了更多的权、人、地,就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也为他日后在安东这块地方打出一片天地、让他在大周朝廷和清河崔氏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到清河崔氏,他背后这棵参天大树,他就更有理由督促自己掌握更多的人事任命权了——他可是信誓旦旦地答应过他的老丈人、清河崔氏的大家长崔景芝的,在安东站稳了脚跟之后,得尽量安插更多的崔氏子侄进来任职历练。

这件事不仅对整个清河崔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他自己的意义更加巨大!

因为那些崔氏子侄一旦到了安东,那便唯他孔良马首是瞻,今后也能为他顺利接班崔相的位置而在家族当中给予更多的支持……

这是老孔的小心思,也可以说是大志向,我们无法对此多加置喙,因为这是一个政客,特别是很有前途又很有机会的政客,再正常不过的诉求了。

所以我们的陆副都护不论是出于朋友的道义,还是出于工作上的平衡和便利需要,都对孔良十分的支持。因此他在继韦曈和元稹两位的职位之后,又给了孔良一大箩筐的名额!

比如温蒲出任南州刺史之后空缺出来的平州刺史,还有新设的好几个县的县令、以及都护府中几个八品的副职。

甚至听他的语气,怎么想怎么都有些“托付大事”的意味,而且孔良在一瞬间竟然有一种错觉——这陆见渔不声不响的,把一切安排得这样妥当,是不是打算当甩手掌柜啦?

而且听他说了半天,全是给自己和老温谋的福利,他自己可半点儿好处也没得到……

他就带着满腔的喜悦与满足感,还有这些疑惑迷迷瞪瞪地走出了三官邸的大院。

不过在他刚刚踏出大门,回头望着陆鸿站在风灯的昏暗光色下向他微笑招手的时候,老孔忽然间就明白过来——好嘛,我就说这陆见渔没这么好心,他将大把的职位塞给自己和温老狐狸,咱俩还能不承他的情?

明面上看起来他可没捞到半点儿好处,可是自己和老温最后还不是都听他的?从他俩前后脚刚到平州上任开始,自己哪回不是对这个小自己两轮的后生言听计从……

这下好了,虽然好处都给自己和老温俩捞到了手,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和老温的人,不就是他陆副都护的人?

最最重要的是——这一下在朝廷所有人的印象之中,坏人也都给自己和温蒲做了,他陆见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屁事儿没有!

或者换一种说法:坏名声都给清河崔氏以及辽东本土势力大包大揽分担过去了,别人眼中的大肥肉还没揭锅盖,就分了一大批盛到了这两方的碗里,谁还不眼红?

现在陆鸿是好处没少得,黑锅半点也不用背……

想到这里,我们的老孔总算是心中透亮了。他在门外老仆的帮助下上了马车,并且坐在暖融融的车厢里,无声地苦笑起来……

这个陆见渔啊……

小小年纪也太精明了些!

好在他俩关系真是不错,毕竟不管怎么说,人家是着实给了自己不少好处不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