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365)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汤柏明知他会这么说,便点了点头,不再追问。

其实即便陆鸿真有甚么看法,他听了也当没听见,更加不会外传。

汤胖子这两年在政治悟性上着实长进了不少,他知道对这件事情表态意味着甚么——要么得罪武氏诸王、要么得罪陈州王,如果发表一些中立的言论,那就两头得罪,甚至在丰庆帝与太子面前都不讨好!

所以这件事只要张嘴就是错。

虽然知道这一点,汤柏还是不能不问,因为托他办这个事情的,不是别人,正是丰庆帝本人!

好在他的好朋友比他清醒得多,他梳理了半宿才琢磨透的利害关系,陆鸿想都没想便将这坑绕了过去……

“怪不得崔相说,你若是早生十年,肯定就没他们那些老家伙的事儿了——你这后生太精!”汤柏放下了心头的大石,有些轻松地笑道。

陆鸿也是呵呵一笑,道:“被逼的,不然早被人玩儿死了。”

汤胖子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他既然已经问过,那便算是完成任务了,因此他又顺口提了一嘴:“主持这次祭天大典的礼官,是陈州王门下的陈石,你听说过罢?”

“陈梦昙?”陆鸿皱了皱眉。

打仗的时候这些人不知被李安藏到哪里去了,如今形势堪堪有了转机,就赶不及地被拉出来摘桃子?

这吃相也太难看了罢?

他很难想象如陈梦昙那般的风流人物、纯粹的文人,在沾上这种事情之后,会是甚么样的脸色……

汤柏点了点头,却不敢发表甚么意见。

陆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劝劝他:“其实这些事你参与的太多了,你说你一个兵部侍郎,管这种破闲事做甚么?”

汤柏一愣,随即苦笑道:“这些事你可以拍拍屁股不理会,但是我身不由己……”

陆鸿没好气地道:“去年年底你就给人当枪使了一回,还把我愣拖下水,这次又来这一出,回头我警告一下那帮人,嫌你好欺负怎的?”

汤柏知道他说的是去年年底在东宫发生的那件事情,尴尬之余又有些惊诧,因为陆鸿刚才说要警告的“那帮人”,没有一个是好惹的货色!

他掰着指头在心里默默地数了一遍:丰庆帝、太子、曹梓、崔景芝、广平郡主、徐尚书……

“你确定要警告他们?”他咋舌地问道。

“对啊!”陆鸿不假思索地说,“你等着瞧罢。”

汤柏“啧啧啧”地咂了咂嘴,摸着光秃秃的下巴,神情有些儿恍惚——自己这是交了甚么朋友!

其实陆鸿心中明白,那些人绝不是瞧汤柏好欺负,而是因为从某种程度说来,汤柏其实是他的代言人,那些人这么指使汤柏,九成九还是因为他的原因。

所以在这些幕后大佬们变本加厉之前,稍作警告是绝对有必要的!

但是他还有一件事不明白,如果自己还是去年之时那样,只掌管着安东一隅,那么这些人给他下了套也就下了,并不需要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和反噬风险。

但是如今的情况显然今非昔比,他们又来这一出,就不怕自己铁了心站到陈州王这边,给他们好看?

此时汤柏好像想起来甚么,一拍大腿说道:“对了,那人——那个谁,你知道的!”他手指了指天,“那人还问你有没有兴趣做齐国公……”

说完这话,他便神情古怪地看着对方,心里又羡慕又嫉妒,羡慕这小子的好本事,嫉妒他的好运道!

仅仅两年时间,就从一介泥腿子混成了国公——那可是并列于嗣王、郡王的从一品封爵,仅次于正一品的王爵!

陆鸿冷笑了一声,心想这才对嘛,现在那帮人想要借他的力,不花点儿本钱怎么行?

不过这本钱也太豪奢了些,只要自己说一句话,便送个国公,那等以后夺回了天下,再叙功行赏的话,岂不是要封王?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么说来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他肯表态、肯做这个买卖——或者说,其实只是那些人在向他表态:我们对这次陈州王安排的祭天大典有意见!

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摆摆手道:“行了,不扯淡了,还有别的事没有?没有就去吃酒。”

汤柏摇头道:“酒是不能吃了,下午就得赶回韩城报信。事情却还有一件,这次是神机将军府托我送的一封信。”

他从衣兜里摸出一支封蜡的竹筒,满面狐疑地交给了陆鸿,同时心中在想:这家伙还真是手眼通天哩,甚么时候又跟神机将军府搭上线了……

陆鸿接过竹筒,先揣在了兜里。

两人又说了些互道珍重的话,陆鸿便将汤柏送到营地外面去了,营地外已经早有马车等着,汤柏上了车挥挥手,便向西南而去。

陆鸿这才取出那竹筒,剔掉了封蜡,将信纸抽了出来。

只见那信是白光光的一面纸,只在正中写着六个字:勇者,敢进退也!

这是老师的笔迹。

陆鸿对卢梁的笔迹已经十分熟悉了,《神机策》上的那些集历代将军智慧批注他已不知读了多少遍。

其中李世民的往往格局分外高瞻,磅礴大气,一思一想皆出于天下大道;李靖或许是因为做将军时李世民仍然在世,他的批注则显得谨慎谦虚,一板一眼不露峥嵘,不过他字数虽少,又刻意避开了李世民所注之处,却一字半句足见精妙,往往皆是点睛之笔。

至于屈山宙的批注,未免有些粗犷,又有些剑走偏锋的意味,虽然颇有启发之义,却也未免失于局限。

而陆鸿的老师,卢梁的批注风格,更加与前几任大相径庭。

卢梁所记多是些天道人心的虚幻论述,乍一看好似无法理解,细细品之却似乎又暗含至理,可以说极尽玄奥之能事。

正是因为其难懂,陆鸿对卢梁的批注研究得最多,对他的字迹也就分外熟悉。

但是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又让他生出些许迷茫了……

此处为甚么要用“敢进退”,而不是“知进退”?

随即陆鸿便想明白了,进退之理许多人都懂,但是真正敢于在该进时进,该退时退的人,少之又少!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会被称为“勇者”罢……

他站在原地想了想,该进的时候,他已经进了,而且一直前进到了现在的地步。

那甚么时候该退呢?

他想不明白,至少暂时拿不准这个分寸。

因为战争还没结束。

第三百二十三章 各种各样的暗流涌动(三)

是啊,战争都还没结束,这些人便迫不及待地重新玩儿起政治手段。

假如最后战争失败,这些人都被姜炎打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甚至成为阶下囚,他们会不会对自己如今的所作所为感到可笑?

不过陆鸿并没有感到可笑,反而觉得身上的压力陡增。

——这些人们显然是因为在潜意识中就相信他,坚信陆鸿能够带给他们胜利,才有心情玩儿这些权谋手段的罢!

想着这些,陆鸿不觉摇头苦笑。

他背着双手,信步行走在宽敞的军营之中,时不时有一两名将军、校尉带着他们的亲兵经过,都热情而又谦恭地向他打着招呼。

陆鸿也一一回应,一切皆如那些最困难的时期一样,大伙儿同舟共济,齐面苦难。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个人恩怨与荣辱得失,都不值一提。但是在困苦转向安乐、黑暗现出光明的时候,这些齐心一致的精神总是要遭受极大的挑战……

所以陆鸿无法辨别这些人的笑容和恭敬之中,有几分真,几分假。

他无法辨别,也不愿意辨别。

他径直走他的路,并且很快便回到了自己的军帐之外。

胡小五在门口拦住了他,并且指着外围的一个方向,那里有一个人,瞧背影三十岁出头的样子,正默默地从校场上望向远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