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366)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有人找你。”胡小五道,“你见不见?”

陆鸿奇道:“甚么人,面生得紧。”

“没见过,但是他说,只要告诉你他姓武就行了——这人谁啊,你难道不认识?”胡小五比他还要奇怪。他本以为那人大大咧咧的,连个完整的名字都没留下,必然是和陆鸿相熟。

再说了,武这个姓既不少,也不多,难得碰见一个自然好记。

姓武的人虽然的确有一个很大的群体,而且在整个大周都是与李姓平起平坐的大族豪门,但是他们这一宗绝大部分人,都因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原因,情愿或被迫地集体留居在了长安。

随着长安陷落之后,这些人便暂时举家迁往会州等地,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哪怕是神都之中的普通场合,都很难看到武氏人们的身影。

所以说他们人数既不少,也不多。

谁知道他鸿哥竟然根本就不认识这人,那便有些奇怪了。

陆鸿朝那背影看了几眼,对方始终不曾回过头来与他相见,虽然这军帐周围的各种响动已经明确表示他已经回来了,但是那人依旧没有回头的意思。

看来还是个知趣明白的人物——有些事,即便双方都清楚有这么一出,但是在其中一方未必想参与的情况下,大家能不相见,便不相见。

能够合作的话随时可以相见,不能合作的话,最好永世不见,否则白白留下口实!

陆鸿又看了两眼,就冲这人做事如此留有余地的份上,他都想见一见,听听对方想说些甚么。

但是,因为这人姓武,所以即便他做得再好,他们也不能相见,更加不能有所交谈。

不过那人所说的一句话倒确实是对的:只要告诉他姓武就行了。

至于此人叫武甚么,并不重要。

“请他回去罢。”陆鸿在心中暗叹一声,又补充了一句,“回话时既无需客气恭敬,让他走就行了,别的话不用多说,不用多问。”

胡小五道:“那会不会太失礼了?”

陆鸿摇了摇头,说:“不,他会明白的。”说完便走进了帐中。

他虽进了军帐,思绪却依旧在万里天地之间,在韩城,在会州,在太原,在那些关系错综复杂的人们身上……

过了一会儿,胡小五掀了帘门进来,说道:“鸿哥,那人走了。啥话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便走了。”

陆鸿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说道:“走了不就是走了,说这么清楚做甚么?”

“不,我觉得应该和你说一声。那个人很奇怪,而且看着他就好像有许多委屈似得,总之,叫人于心不忍……”

陆鸿冷笑了一声,说道:“委屈?谁没有委屈?我他妈还有委屈呢,每次事情还没做完,就有人要伸手分好处,在安东是这般,如今到了龙门,还是一样!”

“可是你现在有能力了,就应该给别人主持公道!”胡小五不依不饶地说。

陆鸿愣了一下,说道:“哪怕我会很被动,会竖立很多敌人,也要给他主持公道?”

胡小五义正言辞地道:“那当然!这天下甚么事大得过公道去?你只要问心无愧又怕甚么?”

“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陆鸿话一出口,才觉得有些重了,索性直白了说给他,“如果我今天给他主持公道了,就等于对当今的皇帝、太子、陈州王以及其他李姓诸王说:你们该下台了,把位置让给姓武的!”

胡小五也怔住了,他当然知道这种结果有多么严重,而且他很明白,在这件事情上,确实能够压过了“公道”二字……

所以他没再说话,而是默默地走了出去。

这军帐之中再次只剩下陆鸿一人,呆呆地坐在那里发愣。虽然他刚才说服了胡小五,但其实并没有说服他自己。

或许胡小五说得很对,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大过“公道”,即便皇位、皇族这种事情也不能!

他也曾经隐隐约约地问过自己:是不是为官日久,就愈发看中这些功名利禄,而放弃了许多原本应该很重要的东西……

这个问题他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此时再提到这些,便不得不重新坐下来想一想,直面自己的问题,考虑出一个切实的结果。

没过多久,他就想明白了,在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之前,即便是真理,他也没有办法为之保驾护航,因为那会遭到无数人的攻击,最后真理依旧会破灭!

更不必说这种模棱两可的道理了……

他提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一个个蝇头小楷,这是给陈州王的信。

——两人同在一城,又是极亲密共患难的战友,如今有事却要写信沟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了……

信的内容很简单:将龙门城陆鸿麾下的几个旅调到王兖部,并且提议派王兖持续对长安进行压迫,不管是长安方面,还是太原方面,只要有任何一方沉不住气,他们就有可能趁机取得一场实质性的胜利!

陆鸿边写边想:我自己先提出来,光明正大地将兵权慢慢交给你,省得你们偷偷跑去打,没得叫人笑话……

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下桃李园

陆鸿之所以只是写了封信,而没有径直去拜访近在咫尺的李安,其实还是那个理由:腿伤。

虽然他刚刚在众人瞩目之中出门送走了汤柏,那也毕竟只是在军营这一隅之地走动。

所以,就在他派人将信送出去不久之后,陈州王便派人来探望了……

来的人也算个熟人,谯岩。

谯岩就是甫清先生,胡效庭的老师,也曾经对陆鸿的书法有过只言片语的指点。

甫清先生这一趟来,真叫陆鸿没有想到,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因为陈石已经被安排出面主持祭天大典了,作为“南陈北谯”、“二石”之中与陈石齐名的大书家谯岩,自然也需要站出来,与自己的知己好友一道儿,为陈州王奔走……

两人在军帐之中坐了半晌,先是共同追忆了一番过去在保海县的光景,然后由谯岩主讲,带着万分的感慨,追忆了他们这些人在桃李园杯酒诗篇的那些过往。

陆鸿一直对那个叫做“桃李园”的园子,以及曾经名动天下的那个大案颇感兴趣,可惜因为这个话题在周人中一直算是禁忌,很少有人详细地对他提起,因此直到现在,他都对其中的内情知之甚少。

于是他便拿这个问题请教了甫清先生。

谯岩毕竟豁达,况且时过境迁,随着李安再次出现在整个大周的视野当中,这种忌讳也随之不复存在。

于是谯岩便不假思索地解答了他的疑问:“桃李园在神都城北承福坊,‘桃李’之名在高祖则天帝时便有了,取自时人对狄国老的评价:‘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所以那座园子其实就是狄国老的故居,相传是高祖赐下的,只为了方便国老入宫对政,国老去后,这宅子也被朝廷收回,另外赐了一所更大的宅院给光远公等国老子嗣。

“这座宅子空了许久,高祖感念国老之德,有时便在桃李园中宴请群臣,吟诗作对、纵谈天下。后来从武帝开始,将这座宅子赐给太子,用作开府之所,便是希望太子能在其中熏陶国老遗风,举贤任能、桃李满天下。到了圣君这一朝,殿下先做的太子,自然便赏给了殿下,这便是桃李园的由来。”

谯岩稍停了停,饮了一口茶汤继续说道:“至于桃李园案,有人说是殿下在桃李园中聚众谋反,并商讨政变之事。呵呵,纯粹是他们见不得太子和我们几个老朋友饮酒作诗、怡然自得,便将咱们统统从桃李园中赶了出去!可是他们却不知,天下之大,只要情怀所在,何处不能饮酒,何处不能作诗,何处不是桃李园?”

陆鸿只得默然,直至此时,他才总算彻底了解到了这些内情,却并没有满心疑问一朝尽解的痛快感,相反的,他甚至感觉到无比的尴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