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392)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之所以能够理解到这些,不是因为陆鸿的见识高过了在座的几位,而是因为他恰好知道,有这么一两位,对刺杀这个行当相当有水准……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陆鸿看着崔景芝问:“当年,决定将太子李安废为陈州王,是谁的主意,又是甚么原因?”

崔景芝愕然,曹梓诧然。

蒋伯年张大嘴巴退开一步,鲁光瘫坐在地。

“是武氏的要求……”崔景芝有些艰难地道:“不过当年除了圣君,几乎所有人都首肯这项意见,包括一直与武氏诸王不合的政事堂。”

他忽然向身后沉声喝道:“伯年,你先出去!”

蒋伯年此番有幸与闻辛秘,虽然好奇心大盛,可是心中雪亮,这种事知道的越多,脖子上的脑袋就越不稳当,因此一听师尊命令,便急忙退了出去。

等到集仙殿的大门重新合上,崔景芝才再度开口说道:“至于缘由嘛,当年的朝会录事笔记上记载得很清楚:嬉恣惫惰、才疏德薄,为基业计,请废之!”

他记性还算不错,将这四句话背的一字不漏。

陆鸿摇头道:“这不过是表面原因罢了,真正的缘由是甚么?”

崔景芝再不肯开口了。

此时已经瘫在地上的鲁光突然挣了起来,大声道:“还不是因为殿下有德,贤士归心,而且子嗣最旺,武氏容不得他罢了!”

陆鸿再摇头道:“这只是武氏必除之的理由,不能说服所有人。”

此时没开口的人就只剩下曹梓了,陆鸿说完便将目光转向了这位外公身上。

曹梓的目光在空中与他一碰,随即微微笑道:“这件事我倒是听说过一些——殿下曾经在桃李园与众臣,学唐诗、念唐诗,甚至刊印前唐诗,又与南唐才子李钰过从甚密。呵呵,总是有些犯忌讳罢了……”

陆鸿自此终于心下了然。

同时他也想起在龙门的军营之中,甫清先生来访时不经意期间说起的那些话……

他忽然敲了敲几面,站起身来,向两位宰相躬身拱手,说道:“大朝会我不想参加了,武氏那边,请两位关照一下。”

崔景芝皱着眉点了点头,曹梓笑呵呵地道:“好说。”

陆鸿走到鲁光的身边,说道:“鲁郎中,你若求生,便去大理寺,若求死便回家去罢。”

鲁光双眼一亮,当即跪走到他的脚边,喜道:“多谢陆帅成全!我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他当然是回家安排后事,然后自尽了……

陆鸿向三位点点头,没再说甚么,便径直走出了集仙殿……

第三百四十七章 捷报

就在陆鸿走出集仙殿的那一刻,端门钟声响起,宫城内各处散落的大大小小的殿堂、屋宇,仿佛在同一时间都打开了大门,成百上千名文武官吏、以及王公诸侯,都乌泱泱地从个个门中涌了出来。

陆鸿背着双手信步而行,没从集仙殿走出几步,便遇上了向明堂行进的大队人马,尽管大伙儿都压低了嗓音,但是由于人数太多,交头接耳之间仍旧引起了一阵闹哄哄的噪声。

他一路微微低着头,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竟将穿来的大氅,以及笏袋、皮靴一齐忘在了集仙殿里。

而他此刻所穿的宽松棉鞋,还是集仙殿里备用的,并没有纳出鞋底,踩在宫里干燥冰冷的地面上,除了脚底板上阴阴的有些透凉,一切都还算轻便。

不一会儿,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影便与大队人马撞到了一头。

他就穿着这么一身内里衬着的月白棉袍,夹杂在穿青着绿、裹赤戴绯的同僚、同袍们当中,与熙熙攘攘的人流逆流而行。

每当他经过的地方,左近的文武百官们无不纷纷侧目,用征询、惊诧的眼神仔细打量着他。

并且目光都紧紧跟随着他看上去有些单薄的身影,从前方一直转到后方,直到陆鸿的背影终于淹没在摩肩接踵的人流当中,这才发出一声声复杂的感叹。

“咦……陆帅这是?”

“陆帅怎么走了?”

“难道大军又出了变故,非得陆帅弹压?”

各种各样的疑问都有。

但是,当陆鸿走过他们身边时,竟是谁也没有直接开口向陆鸿询问。

一来与陆鸿相熟的人至今并不多,二来他们都不敢……

因为陆鸿低着头,好像并没有跟大家说话打招呼的意思。

“是了,他先见过了圣君,身上又有伤,因此先走了——唯恐待会儿大家灌他的酒!”

走在队伍中段的汤柏,伸长着脖子,瞧着陆鸿已经消失的背影,这么想着。

冬至大朝会过后,照例是要由丰庆帝做东,请大伙儿在大殿之中宴饮的。

到时候内外教坊精锐尽出,酒菜管够,假如宾主尽欢的话,则最起码要闹到申时二三刻。

然后,只等丰庆帝说一声:“赐茶”,大伙儿便该停箸、收盏,准备好告辞了。再等丰庆帝说一句“朕起更衣,众卿勿得拘束”,那便是说自己要暂时离席,“上个厕所”,大伙儿自己好吃好喝。

话中是挽留的意思,其实大家都明白,皇帝这一去“更衣”,那是不会再出来的了。

于是只等宫人们奉了茶汤上来,各自浅饮,便分班次陆续退出……

冬至大朝会说起来是比平日的朝会,以及最是繁杂拘束的正旦大朝会都要轻松,也最是少拘束,但是毕竟还是有规矩在的。

陆鸿当然不喜欢这种场合,也不想去凑这种热闹。

不过本来嘛,这种大事面前,稍稍委屈三分也无不可,但是今天因为一个鲁光,揭开了太多的迷雾,因此心中烦乱的很,难得便任性了一回。

当他在千牛卫诧异的目光之中,走出应天门的时候,小金子已经在皇城之中押着马车等候。

此时见了他出来,吃了一惊,连忙从车厢之中翻出了另一件稍薄些的大氅,急急忙忙赶到陆鸿身边给他披上了。

“大人,您咋这样早便出来了?”小金子很是奇怪的问。

早上他已经打听过了,这大朝会要是耍闹起来,停在甚么时辰那是谁也搅不明白的!

可是这天上日头的方向,明显还没到晌午时分,难道皇帝老爷竟没留下他家大人吃饭?

小金子往应天门的方向瞧了几眼,并没有见别的官大人出来,不由得更在肚里腹诽了几句。

陆鸿坐的车保暖很好,车厢之中又烧得有暖炉,因此这大氅也是温热的。

暖衣上肩头,陆鸿才终于察觉到了浑身的寒冷,忍不住吸了吸鼻涕,打了个激灵。

“我肚子饿,赶不及皇帝的饭菜,快快载我回家。”他信口答了一句,便在车夫的殷勤服侍下踩着踏板上车,手指往修业坊陆府的方向一指,便一头钻进了温暖的车厢之中。

“阿嚏!”陆鸿但觉一股融融暖风铺面而来,鼻头一酸,重重地打了个喷嚏。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车中,微微闭上双眼,在心中把纷乱的思绪整理了一遍。

鲁光背后的那个人,应该还是李安,而不是丰庆帝,这一点上陆鸿还是有把握的。

包括谋划刺杀武氏诸王中几位头面人物的,也是李安。

根据曹梓最后所说,陈州王应该很早之时便与李钰认识,这才会因为与李钰过从甚密,而成为武氏及百官罢他太子的原因之一。

如果按照时间来排的话,根据陆鸿半猜测,半推测的结果,应该是:

二十六年前,李嗣原为学《神机策》到了神都,结识了还是少年的李安。

两个同样纵情肆意的灵魂,承载着横流满溢的才情,和外人难以理解的志向,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天地激烈地碰撞,又怎能不激荡出青春的火花!

自此便算是相交了……

当然,随后,大概在他们结识的第四年,两人各有一番遭际。

李安遇到了人生之中最大的一次转折,文帝最后一个儿子病弱而死,李安的父亲,也就是当时还只是个郡王的李靓,毫无征兆地被当朝宰相从东郊接到城中,虽然没有直接住进东宫,但是坊间遏制不住的流言,已经让李安那颗年轻的心灵霍霍跃动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