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414)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天空之中飘飞着两只纸鸢,一个是赤紫雷公虫,一个是托莲青鲤鱼,一高一低,一近一远,红绿两色,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陆鸿见了这等景致,心胸开阔,意兴纷飞,不禁曼声吟道:“三月里,春色剪风筝。才道春衫薄似水,又怪春露比霜寒。未敢把花簪。”

他这一首乃是教坊的乐府词,唤作《忆江南》是也。此时为眼前景色所动,兴之所至,忍不住便发了一通诗性。

李嫣见他兴致不错,心中也自高兴。此时微笑着听罢,正要抚掌叫好,却听不远处已有人抢先喝了一声采。

两人一阵错愕,不禁寻声望去,只见前方三个文人,穿着便服青衫,并肩缓行,都带着行李。乍一看之下,以为是远游的墨客,可是那三人三双官靴,却又极不寻常。

陆鸿定神望去,只见一人走在后边,瞧不清面目。两人在前,一个青年矫健,步履轻快;另一个中年白头,细细瞧来竟有几分面善!

刚才喝彩的那位,就是那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

陆鸿仔细辨认着那白了头的中年,李嫣却在着意打量那青年,两人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

此时那青年人向中年笑道:“乐天先生,这位相公做的一首《忆江南》,十分得味。先生何不指教一首,以赠雅士?”

陆鸿听那青年叫了一声“乐天先生”,心中已经了然,不禁与李嫣相视而笑。

两人均想,世间竟有如此巧合之事?他们一方在江南,一方本在辽东,今日却在此相遇,不得不说世间机缘,忒也奇妙了!

只见那白发中年眯着一双近视眼,四野里漫顾一遍,张口吟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那青年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反反复复念诵了数遍,这才与身后之人同声喝彩,比刚才对陆鸿的赞叹更高了八调。

陆鸿此时也是心旌动荡,万万没想到,竟然又听到了这首中学必修的《忆江南》,而且还是白居易本人当场即兴所作!

更加机缘巧合的,是这首诗的成篇,全然是因为他方才那首的抛砖引玉,才有今日之作……

白居易显然对自己的所作,也有些满意,不料想,却听前方有人在叫唤自己。

“乐天公,别来无恙啊!”陆鸿微微一笑,骑在马上便向对方拱了拱手。

白居易下意识地拱手还礼,却因为隔得远了,瞧不清对方的面目。待又走了几步,眼前两人骑马的身形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他瞧着那男子越来越清楚的轮廓,心中忽然一动,浑身微颤,双脚便定在了当地。

那青年还有些不明所以,却听陆鸿接着笑道:“那小子,你是叫韦绚不是?”

那青年吃了一惊,不由自主地退后半步,奇道:“你……你怎么知道?”

他这还是头一趟出远门,别说在江南,就是神都之中,除了自家上上下下的几十口,也认不得几个外人,哪里想得到竟在这异地他乡,被人一口便叫破了姓名……

其实陆鸿也不认得这小子,完全是刚刚李嫣在他耳边说了一句话:那后生与你的老邻居韦曈,倒有几分相似。

陆鸿细辨之下,发现果真如此。而且他知道韦曈的儿子还小,不过七八岁年纪,这青年应当便是韦曈的弟弟韦绚了。

他见两个都是熟人,便忍不住越过两人的肩膀,向后面的第三人瞧去,更好奇又是个甚么人物。

此时却见那人慢慢吞吞地走了出来,笑眯眯地向陆鸿、李嫣二人招招手,叫道:“见渔,李将军,别来无恙呐!”

陆鸿与李嫣一见此人,都是喜出望外,齐声叫道:“洪叔叔!”

此人四方脸,和气之中蕴着笑意,却不是洪成是谁?

韦绚此时方觉,感到眼前这一对男女绝不简单,便拉了拉洪成的衣袖,悄声问道:“文正先生,这位是……”

洪成哈哈大笑,指着陆鸿说道:“你心心念念要见的陆经略,一路吵吵嚷嚷也不知提了几十遍,现在当面见着了,原来竟然不识吗?”

白居易听了这话,再见韦绚又激动,又怀疑,又是窘迫的模样,也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陆鸿与李嫣下了马,一面笑意盈盈地望着三人,一面暗中思量——这三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是怎么走到一起,还同时来了江南?

难道朝廷上,或者安东,又有甚么变故?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天下生变

“乐天公,您这是来江南公干?”陆鸿试探着问道。

白居易道:“禀告经略,路过江南,实际到岭南两道赴任。”

陆鸿一听是陈州王要的人,便不好再多盘问,免得给人留下误会。

实际上这却是他多虑了。

白居易此番虽然应朝廷的调遣,从安东被派往广州,但是因为元稹的缘故,这白居易早就自认为是“安东帮”的一员。此时面对着他们这一帮的首脑人物,即便陆鸿不问,他也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是就在陆鸿打算转开话题的时候,白居易已经自顾自交代起了,他此行的前后因由。

“陈州王去年底赴任之前,打算在岭南试行三级科举,向朝廷讨要元微之。不过因为安东是第三年,科举也在紧要关头,所以孔都护一力不肯放人。”

白居易说着,脸上却挂着几分矜持的笑意。

陆鸿瞧他神情有异,微微感到奇怪,隐约间似乎感到这白居易话中有话,却着实猜想不透其中的道理……

李嫣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笑着问:“其实不是孔良不肯放人,是他不敢放,对不对?”

白居易似乎既佩服,又欣慰,点了点头,笑而不语。

边上洪成哈哈大笑,说道:“见渔,论机敏决断、智谋远略,你自然是没的说。不过要比观察入微的细致本领,你是远远不如李将军了。”

这李嫣虽然与陆鸿光明正大地交往,但是毕竟未曾过门,大家便只能称呼她的官职。

陆鸿听洪成如此夸赞,不得不服,说道:“那是自然,叔叔说的半点儿不错,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说着便笑眼看向李嫣,“咱们李将军,在看人这方面,总是胜我一筹。”

白居易和洪成都抚掌大笑。

话说到这个份上,陆鸿自然也明白了事情背后的意味——安东的一切班底,几乎可以说是陆鸿一手打造起来的。

当年元稹得以与韦曈两人一道儿外放安东,也是陆鸿给孔良的“授权”。

现在花源调回神都镇守,孔良终于扶正,一切按照过去的计划按部就班,眼看着走上正轨。

但是现在陈州王点名要调动元稹的职务,别说孔良和安东离不开他,就算能调,他也要先问过了陆鸿的意思才敢松口。否则别说元稹,就是安东十州往下随便哪个县令,他也轻易不可能放到别处去!

陆鸿想明白了这一节,便又好笑又无奈,向白居易问道:“乐天公,所以你就代元微之走这一趟咯?”

白居易把头一摇,说道:“那是朝廷催得太紧,孔都护再拦着,未免落下个‘封疆自固’的口实。因此便与温长史商量,先答应了朝廷的调遣,派了下官一路不急不慌,先打建邺走一遭,尔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南下。”

朝廷既然如此逼催,似乎也有趁机试探安东的意思。

他这话说得不清不楚,但是身周几人都已明白,所谓“先打建邺走一遭,再决定”的话,其实就是说要先到建邺来禀明了陆鸿,得到他这位“安东帮”大佬的首肯,这才好继续下岭南。

否则的话,但凡陆鸿摇摇头、摆摆手,白居易还得从哪来回哪去——到时候朝廷一打听,他是打建邺回头的,那时便没人再敢多说,吏部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神都那些家伙没有一个是傻子,自然能琢磨出其中的意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