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174)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不过堡内的人对前来觊觎的胡骑早已习惯。

这二十多年来,还未曾有胡骑敢冲薛家动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王猛正在读着屏风上的出师表。

人靠衣装马靠鞍。

王猛在山上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如今收拾一番,束起了头发,穿上一袭对襟右衽小袖长袍,顿时容光焕发,瑰姿俊伟。

诸胡不远万里迁入中土,与晋人杂居了四五十年,深受华夏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华夏。

北国的衣食住行,已经与江南大不相同。

而这种对襟右衽小袖长袍便是从胡服改进而来。

屋内热气袅袅,阵阵肉香从釜中升腾而起。

“景略说的是蜀汉还是当今天下?”薛强捞起一块鹿肉送入嘴中。

“当今天下,慕容氏在东北,石赵在中,晋室在南,也可算作三足鼎立。”

“何止三足,汝不见凉州张氏、代北拓跋氏乎?”薛强叉起一块鹿肉递给王猛。

王猛咬了一口,放下,笑道:“张氏守户之犬,拓跋氏就跟你这鹿肉一般,欠些火候。”

“你这嘴倒是刁钻。”薛强不以为意,“如今石闵弑石遵,立石鉴,河北已乱,你所说的三位英雄,苻洪即将西迁,桓温势必北伐,景略有意乎?”

苻洪从枋头西迁,肯定要走河内,过轵关,入河东,然后经蒲坂入关中。

“汝意下如何?”王猛神情严肃起来。

薛强放下鹿肉,“苻洪勇略过人,如若西入关中,必成龙虎之势,投他甚合时宜,然则,苻洪身边故旧、豪酋众多,只怕景略一外人未必能受重用。”

两人相交莫逆,薛强一向知道这位挚友是想成就诸葛武侯一般的事业。

而诸葛武侯大权独揽……

苻洪怎么可能让王猛大权独揽?

“是以,威明当与我同去。”王猛狡黠一笑。

若能借河东三薛之势,苻洪一定会忘履相迎。

薛强摇头笑道:“我家乃汉臣之后,衣冠华族,岂能投效蛮氐?”

河东三薛的实力并不在苻氏之下,薛家连刘曜、石虎都看不上,屡次拒绝征召,更不用说还未成势的苻洪。

若非薛家只想守土安民,素无大志,关中哪还轮到苻洪?

王猛哈哈一笑,“哎呀,你们这些大姓豪族就是不一样,苻洪一代雄杰,若走河东,我当拜会之,一观其志。”

薛强也跟着笑了起来,“这鹿肉火候差不多了,尝尝。”

陈留。

李跃很快就收到邺城剧变的消息。

石闵不愧是石闵,三下五除二,说动手就动手。

常炜道:“赵主封李农为大司马,录尚书事,石闵为大将军,都督可知为何?”

未动手之前,石闵就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现在动手了,反而权力被削去一半。

魏晋以来,大司马在大将军之上。

依曹魏旧例,曹仁、曹休、曹真三人都由大将军最后升为大司马。

更何况李农也加了录尚书事,地位更在石闵之上。

石鉴上位,石闵反而被打压,李跃不禁佩服石鉴的作死能力,而将石闵从武兴郡公封为武德王,也耐人寻味。

意思是你石闵的武功已经够兴盛的了,该积点德,讲点武德……

这么一看,石鉴这人还挺幽默的。

李跃心中好笑,“如此看来,石鉴也坐不长了。”

常炜点头道:“非但石鉴,只怕李农也时日无多。”

李跃一愣,作死的不仅是石鉴,李农堂而皇之的压在石闵头上……

李跃不会忘记石闵当初的那句:谁挡我路,定斩不饶。

现在李农已经挡在他面前了。

“李农若有不测,广宗势必离心,都督正可笼络人心。”

“大善!”李跃点点头。

谋士的作用便在于此,能准确分析出河北形势,让李跃决断。

常炜实务不如周牵,治理不如刘启,却能举一反三,对河北形势洞若观火,补齐李跃最后的一块短板。

没有他在,李跃很难如此清晰察觉出河北形势的变化,而作出准确的应对。

“依先生之见,河北能安定一年否?”

黑云山膨胀太快,吃下去的东西还没完全消化。

李跃担心的不是河北大乱,而是河北大乱时,江东乘机北伐,那么兖豫二州就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了。

细作从南面带回的消息并不乐观。

羯赵大乱已经拉开了序幕,江东和荆襄都在厉兵秣马,准备北伐。

褚裒虽然被吓退,手上精锐并未受损,江东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与历阳的谢尚正在筹措北伐……

而真正的大鳄桓温,也通过朱序注视着北方。

吞并兖州后,与荆襄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黑云山只是一条藤蔓,可以一条腿攀附在桓温这棵大树上,但现在黑云山成了一条大蟒,桓温还会继续暗中支持否?

虽然历史上他的第一次北伐是关中,但如今历史的轨迹已经改变,此前桓温屡次上表建康,明确指出要北伐中原。

朱序一支人马还在荥阳郡内,两边一呼应,桓温很可能就提着刀杀上来了。

一个殷浩李跃不怎么担心,但若再加上桓温,兖州就难免风雨飘摇了。

手上五十六万人口,心向江东至少一半。

如果石闵能拖上一年再动手,李跃就能准备更充分一些。

常炜摇摇头,“很难,石闵为人急躁,石鉴亦非安守本分之人。”

性格决定命运,石闵这种性格,肯定不会隐忍,两边迟早会动手。

“石闵虽不可规劝,然桓温却可谏言,属下愿南下荆襄,为其分析形势,游说其进伐关中或是洛阳,顺便为黑云山谋些粮食、军资。”常炜拱手道。

李跃稍作沉吟,殷浩的北伐路线肯定是兖豫,冲着许昌洛阳而来,而桓温却可以北伐关中。

常炜熟悉北国形势,他去游说桓温自然最好。

“那就有劳先生南下一遭。”

“此乃属下分内之事。”

第二百零九章 双喜

“哇——”

府中响起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这让李跃一颗悬着的心落下了。

“恭喜都督,母子平安!”侍女第一时间出来通报。

李跃心中大喜,儿子出生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能稳定整个兖州的人心。

血缘是这时代最坚固的纽带。

慕容儁、姚弋仲、苻洪之所以这么豪横,还不是一堆的兄弟子侄在背后撑着?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分裂的格局已经形成,而北国之乱绝非短时间便能平息的,很有可能要经历两三代乃至几代人。

儿子出生,李跃便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了。

若子孙中出来一个慕容恪、慕容垂之类的人物,老李家的江山至少能稳定两代人。

若是直接出来一个李二大帝,可以直接横扫十六国了……

正在意淫时,隔壁厢房里又是一声响亮的啼哭。

“都督,双喜临门,双喜临门,二夫人也生了,母子平安,母子平安!”侍女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辛粲抚着花白胡须,嘴唇也在微微颤抖。

李跃喜得贵子,辛家在兖州也稳了。

别看辛粲能力不怎么样,但派头极大,加上主持尚武堂的启蒙,越发的老气横秋,连黑云将都敢指着鼻子骂。

李跃在门前来回踱步,连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刚要挤进去看看儿子,却被侍女和稳婆们挡在外面,咯咯直笑:“夫人产子,都督不可入内,沾了秽气不吉利。”

李跃哈哈一笑,“赏,每人十石粮食!府中其他人五石!”

“谢都督!”周围一片喜气洋洋。

“都督可曾取名?”辛粲凑了过来。

按习俗,应该由有德行的长者取名,但辛粲跟德行二字似乎挂不上钩,自从成了李跃的岳祖后,整个人都抖擞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