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01)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大善!”李跃心中暗赞,不愧是黑云山下来的老人,一个合肥就够桓温啃的了,谁耗死谁还不一定。

“末将愿为先锋,先挫晋人之锐气!”张蚝急不可耐道。

李跃笑着望向苏权,“苏将军意下如何?”

张蚝朝苏权瞪大眼珠子,满脸横肉挤在一起。

苏权却仿佛没看到一般拱手道:“末将以为短期内合肥无忧,晋人声势正隆,不妨等数日,待其士气低落,再寻机而进。”

这一战是桓温先挑起的,“克复神州”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合肥都拿不下,桓大司马的面子只怕没地方搁。

不过梁军也有自己的问题,粮食支撑不了几个月。

“你说的不错,传令,全军分作三部,一部屯垦,一部备战,一部休整。”

桓温不急,没道理李跃先急。

大军原地休整,李跃带着骑兵南下窥探晋军虚实。

合肥地处淝水之东,南望濡须,东凭历阳,北依寿春,三国时曹魏名臣满宠因合肥旧城在淝水西岸,易受东吴水军攻击,遂远离淝水重建了一座新城,抵消了江东水军的优势。

此地连同寿春,一直是南北势力绞缠之地。

二十多年后的淝水大战,也是爆发在这一区域。

远远望去,合肥城已经消失不见,远方山川之间,只有一道连绵十余里的营垒横亘在地平线上,土垒如城、旌旗摇曳,土垒之外,鹿角、堑壕密密麻麻。

营垒中不时传出号角声,有骑兵、甲士进进出出,军容甚整。

李跃率五千精骑从北奔到东面,晋军营垒无懈可击,仿佛一条巨蟒盘旋在天地之间,合肥城仿佛已经被吞入腹中。

自古围城,为了打消城中守军死战之心,多会围三阙一,而桓温一上来就四面合围,完全不给城中守军生路。

李跃微微皱眉,桓温这么弄,这一战不太好打。

这密密麻麻的工事不知道要多少将士的性命去填,若是元气大伤,辽东和关中的两头狼就要反噬关东了。

正思索的时候,晋军营垒中奔出两支步骑,一左一右包夹而来。

跟几年前见过的荀羡晋军大不相同,士气颇为旺盛,装备也精良了不少。

桓温或许不是一个雄主,却是极擅治理,两三年间,江东便大有不同,这也是他敢于北伐,敢于国力消耗的底气所在。

李跃扫了一眼,正准备离去,却忽然发现为首一将,左手持槊,右手持戈,极为雄壮,身形极为熟悉。

“陛下……”苏权在身边轻声提醒。

“再等等。”这三四千晋军李跃还没放在眼里,晋军也只不过是驱赶而已。

凑得近了,李跃才看清来将,果然是老相识——孟开,心中一阵感概,没想到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故人重逢了。

“走吧。”李跃勒转马头。

五千骑兵缓缓转身,向北奔走。

孟开似乎也发现了李跃,竟然愣在原地,也没有追赶,而是勒转马头返回营垒。

两军打了一个照面,没有继续纠缠。

晋军骑兵不多,追不上,也打不赢。

第四百八十五章 耗

晋军大营中,桓温也在眺望梁国骑兵,只是不知道来的是李跃本人。

“大司马,敌骑已退。”孟开回营交令。

桓温却目光灼灼,一言不发。

孟开乃荀氏女婿,荀羡阵亡,他也一落千丈,因素有勇名,被桓温启用。

当然,孟开的底细,桓温不可能不知道。

“孟将军以为此战胜负如何?”桓温收回目光,语气亲切道。

“若在中原平旷之地决战,我军不是对手,但若是在江淮之间,至少有五成胜算。”孟开实话实说。

“只有五成么?”

“李……跃数年间席卷北方,有孙吴之机,魏武之谋,梁军血战四方,冠绝天下,五成胜算还是大司马指挥有方,士卒用命,方可实现!”

“大胆!”身后亲将呵斥道。

“忠言逆耳,无妨,孟将军忠心王事,吾素知之,来人赏黄金十斤,名刀十口。”桓温大度的挥挥手,又解下自己的披风,为孟开披上。

“谢大司马!”孟开感激涕零。

在江东混,没有靠山寸步难行,而桓温绝对是一个惜才之人。

不过这种举动,引起了其他将吏一阵嫉妒。

“若诸位皆如孟将军一般忠勇,何愁北虏不灭?”桓温扫视诸将,目光威严起来。

而这句话令孟开如芒在背。

在场诸将,不是江东士族,便是朝中勋贵,天然的有一层隔阂。

无论孟开在战场上多玩命,始终无法逾越士庶之间的鸿沟。

“末将与北虏势不两立,决一生死!”众人回了一声。

“哈哈哈,如此甚好!”桓温挥挥手。

孟开如蒙大赦一般退下。

郗超盯着孟开背影道:“何必与其决战?梁军连年大战,粮草不支,只需防守数月,待其粮尽,军心混乱,然后击之,必能擒杀李跃,克复神州!”

郗超仅凭各种战报,就推算出梁国粮草不多。

一大原因便是黑云精锐近二十万,而此番李跃南下,只带了七万。

桓温从案几上翻出一封密信,抚须而笑,“嘉宾真乃吾之子房也!”

这话让诸将皆是一愣。

如果郗超是张良,那谁是汉高?

西中郎将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互看一眼,皆默不作声,他二人皆是桓温提拔,用以笼络谢、郗两家。

桓温的路线跟司马懿一般无二,没有士族的支持,很难走到最后一步。

郗超心中一震,却恍若未觉的抖开密信,信是邺城送来的,提到梁军粮草最多支撑四个月,只要撑住了,梁军必会退军,晋军至少收复整个淮南。

“如此无忧矣,可静待时机。”郗超扫了一眼堂兄郗昙。

两人一个投入桓温麾下,一个站在江东士族一方,互不影响。

桓温从软榻上起身,“不错,李跃亲至江淮,乃飞鸟入笼,天赐大功与吾,岂可错过?”

击败李跃,即便江东士族不支持,也阻止不了他。

借此次北伐,江东内外大权皆在掌中,江东士族也只能忍气吞声,连镇守京口的谢安都致书请辞。

桓温一再挽留,征召其为行军司马,谢安不就,隐遁山林,携歌女纵情于山水之间……

寿春城。

李跃刚率骑兵返回寿春,就收到崔宏从邺城传来的密信,杨略也等候多时。

大军南下之后,各种牛鬼蛇神蠢蠢欲动,崔宏重新查到蛛丝马迹,所有线索重新朝向中山刘氏。

崔宏认为幕后之人就是刘启,只有他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多官吏都是他的旧部,又熟悉朝中运作。

一块中山刘氏的牌匾立着,再加上刘琨从子的身份,就能挑动不少人心。

当年褚裒北伐,刘启也是第一个响应,青徐兖豫百姓纷纷南下投奔江东,可惜褚裒烂泥扶不上墙,被李农两万骑兵吓退,刘启投奔江东也就不了了之,不得不投降黑云军。

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当年刘琨在北地坚决抵抗胡人,对晋室忠心耿耿,他的子嗣,岂会遗忘父志?

南北不大战,他们或许还是大梁的好臣民,一旦南北交战,有些人就情不自禁的怜悯起江东来。

嘴上不说,背后小动作不断。

鸿胪吏的那套对普通百姓和将士有效,对他们效果不大。

不过仔细一想,又有些不对。

刘启或许心怀江东,但绝不会逼杀刘群,相处这几年,对他的为人多有了解,不至于如此下作。

李跃回了一封信:“兹事体大,刘氏不可轻动,当有确凿证据,暗中再探,不可令其察觉。”

“倘若邺城细作有动静,臣怀疑桓温已经知晓我军虚实,所以才坚壁清野,围城打援!”杨略拱手道。

李跃一震,幕后之人不会闲着没事,凭空浮出水面,肯定是传递情报被崔宏察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