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52)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可足浑氏皱眉望了慕容评两眼,越是这么说,她越是不放心。

慕容恪从高句丽战场回返后,她几次“邀请”单独共商国事,但都被拒绝了……

“但愿如此……”可足浑氏叹了一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不是她愿意见到的。

慕容评知趣的退走。

“叔父病重,儿臣想去探望。”旁边的慕容暐怯生生道。

“去吧、去吧……”可足浑氏牵着慕容暐的手,一同出了殿,上了马车。

马车很快来到大都督府。

都是一家人,也没那么多礼数,慕容暐直入内堂。

一进门就闻到了浓烈的苦药味,“叔父……”眼角留下两道泪痕。

慕容儁将去时,托孤慕容恪,慕容恪待慕容暐比亲生儿子还要亲。

“景……茂……”慕容恪咳嗽了几声,伸手抚摸他的头顶,忽又改口,“殿下。”

可足浑氏则留在外堂,默然无声。

“叔父什么时候好转?”慕容暐时年九岁,但一直养在神宫妇人之手,与前几代慕容氏年纪轻轻便上阵杀敌大相径庭。

“叔父……过几日天暖……就好,殿下无须多虑,臣已推举范阳公、乐安公一同辅政……”慕容恪强撑着病体道。

范阳公慕容德,慕容恪之弟,算是慕容氏仅剩不多的英才。

乐安公则是慕容暐的庶长兄慕容臧,骁勇善战。

外堂可足浑氏神色低落,这分明是在交代后事。

内堂沉寂了好一阵才传来慕容恪的声音:“今……劲梁跋扈,有吞我之心,夫安危在得人,国兴在贤辅,若能推才任忠,和同宗盟,则四海不足图,梁贼不足虑也,臣受先王顾托之重,本该再兴大燕,一雪前耻,然固疾在身,恐天不假年,殿下无部曲,封奕、阳骛皆忠直之士,鲜于亮勇冠三军,臣之部曲,皆在慕容楷之手,可为殿下所用……进取不足,防守却是有余……”

慕容恪又咳嗽起来。

这些话其实不是说给慕容暐,而是说给外间可足浑氏。

慕容暐政不由己,又无部曲,想要坐稳王位,只能以慕容德、慕容臧制衡慕容评,以封奕、阳骛、鲜于亮保驾护航。

若能如此,燕国还能摇摇晃晃的走下去。

“叔父……说的是何?孤听不明白……”慕容暐声音稚嫩而天真……

九岁的年纪,在这时代不算小了,百姓家中的孩子,六岁就下地干活,十二三岁成亲或是披甲上阵……

可惜慕容暐天资较前几代有天壤之别。

不仅慕容暐,连慕容臧、慕容楷等都资质平庸,如何跟虎狼一般的梁国抗衡?

慕容家的精气似乎快用尽了。

内中又是沉默了许久,悠悠传来慕容恪的一声叹息。

这一刻,慕容恪想起了慕容垂,如果慕容垂还在,或许燕国还有一丝希望?

“那么臣就竭尽全力,败梁国一次,为我大燕为殿下争取几年时日。”慕容恪抖擞精神,一瞬间,仿佛所有病痛都消失了。

只有战场击败梁国一次,燕国才能争取几年国祚。

或许梁国败了,能引发氐秦、江东、代国一同围攻,届时梁国抽不开身。

“大善、大善!叔父出征,必能大获全胜。”慕容暐拍手叫好……

第五百四十八章 惑敌

燕国精锐三万人左右,其他豪酋部曲加在一起,五万左右。

也就是说燕国常备兵力八万左右,以燕国的人口和疆域,差不多是极限了。

当然,大战临头,燕国一定会征集青壮,豪强们也会把家底拿出来。

李跃思索一阵,发黑云精锐六万,一万骑兵,五万步卒,加上幽州沧州的贾坚、鹿勃早、崔瑾诸镇军,一共十万大军。

马顾、崔瑾的水军也将派上用场,效仿汉武帝灭卫满,走海路,两面夹击。

虽说上次尝试失败了,却是遇上了飓风,但也摸清了飓风来临的规律,一般而言,夏、秋两季,多飓风,冬春反而风平浪静一些。

三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能发动五万大军横渡渤海。

没道理现在的大梁送不过去一万人,梁国水军虽弱,但燕国水军更弱。

出兵诏令一下,整个邺城都动员起来。

粮草、牲畜、战马、辎重、民夫……

只等天气稍暖,便大军出动。

正兴三年(359年)带着一场大雪迎面而来。

小冰河时期,冬天特别漫长,邺城内外银装素裹,屋檐上结满了冰挂,晶莹剔透。

几日后,风雪稍停,但天气依旧寒冷,冻死了不少牲畜。

京兆尹在城中设置暖房,全天候供应炭火、热水、稀粥。

这种天气很难出兵。

李跃只能等待下去,正月一过,春闱交由常炜、崔瑾、皇长子李仪主持。

科目早已拟定,除了传统的明经、明算、策问、兵略等科,又增开了一门海事,造船、海战、航线、水文、天象,随便精通一门便可中试。

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

李跃在北国搜肠刮肚都没找到合适的人,江东士族却应有尽有。

沈劲善水战,沈穆夫通海事,贺谦之带来的随从中就有造船老匠。

而这些江东子弟,大多身兼数艺,兵略和明经只是基础,还有人精通算学、炼丹……

李跃想起有好几人名字中带着“之”的。

五斗米跟着士族一同衣冠南渡之后,茁壮成长。

但经过了葛洪的改造,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与儒家伦理结合,道门才算真正有了理论基础,脱离野蛮生长,丹鼎派应运而生。

道门因此也温和了一些。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炼丹术如果引导得当,也是一门显学。

“江东士族真可谓善解人意。”李跃感觉他们比自己还急,连当年孙权的座驾“飞云”都有。

有了这些东西,梁国水军才算真正走上正轨。

崔宏道:“陛下若吞并江东,便是正统,他们便是从龙之臣,自然希望大梁一统南北。”

从他们的角度上看,北方士族掀起的一次又一次北伐,消耗的是江东的精血,北方不是他们丢的,却让他们承担损失,换谁能甘心?

东晋君臣就是一群寄生在江东身上的虫子。

要知道西晋灭东吴才二三十年,就自行崩溃了。

南北的隔阂并未完全消除,很多东吴遗臣还在,对司马家并不待见。

“海路进攻,带上沈劲、沈穆夫。”李跃记得沈劲本身就是一员勇将,让他提前感受感受也不错。

崔宏神色一动,“陛下此战何不再带上一人?”

“何人?”

“慕容垂为燕国宗室,他若出现在战场,既知燕国山川地理,亦可破燕人士气。”崔宏心思越来越毒辣了。

慕容垂还是一员帅才、万人敌,他加入伐燕大军中,可起杀人诛心之效,李跃心动不已。

虽然强迫别人灭自己的母国、杀自己的族人有些不太合适,但慕容垂乃大梁左将军、沮阳侯,在其位就要谋其事。

转念一想,崔宏用心也深,略有针对慕容垂之嫌,但大体上还是为大梁考虑的。

慕容垂能心在大梁,以后就委以重任。

若心思不在大梁,早些闲置,如张平、刘国这些人一样留在邺城当个富家翁。

李跃善待慕容垂,却从未放下戒备之心,他身份太过特殊,偏偏极有才能。

以目前的文治武功而论,如果王猛是这时代的巅峰,那么苻坚、慕容恪、慕容垂就是第二档的人物。

桓温战绩不够,但有庚戌土断的文治在,勉强也能跻身第二档。

常炜、周牵、崔瑾偏于文治,只能算第三档。

至于谢安、邓羌、崔宏等人,还未崭露头角。

“传诏给慕容垂,一同出征。”话刚出口,李跃喊回卢青,“不用诏令,先探探慕容垂的心意。”

强扭的瓜不甜,慕容垂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了,也没什么用,李跃还要防着他随时倒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