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81)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留着西面,就是为了消耗氐秦粮草,窥探关中形势。

秦军自夏阳设防,在大河以西修建五十多座营垒,屯聚四五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

别看秦国疆域如此大,实则能耕种的土地并不多。

长年累月的征战,早已耗空了苻建留下的家底。

当然,士卒可以吃的东西很多。

但苻坚如果无所不用其极,对关中的破坏更大,凉州的士族只会更加离心。

整个氐秦也就两百万人出头。

即便士卒什么都吃,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梁国的威胁依旧在。

国力的差距不是一时片刻便能弥补,更何况自东汉以来,华夏的重心基本都在关东。

人口、耕地、城池、物产,都远远强于疲敝的关中。

“都督当防其孤注一掷!”房旷提醒道。

“孤注一掷?吾求之不得!”

花费大半年打造的营垒不是纸糊的,王猛麾下三万大军一直引而不发。

从云中到太原、河东、弘农、南阳、上庸,梁军严阵以待。

“氐秦与大梁相争,自不量力!”苏权对王猛佩服至极。

“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关中必破。”王猛眼中精光一闪。

当梁国在辽东抽出手,国力开始向西倾斜时,关中注定无法抵挡。

事实上,梁国并未将所有国力都压过来,邺城中尚有十万黑云精锐按兵不动。

辽东驻扎了上万人,防备高句丽。

幽州数千人,防备拓跋什翼健。

淮南驻扎了两万余众,防备江东。

除了兵力部署,梁国还在打造一支水军,或者叫海军更为合适。

这便是关东的实力。

比起关中,关东从东汉起便大力发展,远远甩开其他地域板块。

尤其到了曹魏,魏武帝在河北开凿运河,四通八达,邓艾在司马懿支持下,广开漕渠,引黄河入颍、淮,造就许多陂田,东吴有事,洛阳大军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压制江东。

而关中从东汉中期开始,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苻坚励精图治,有雄心壮志,可惜没有天时。

几人正在商议天下大势,斥候掀帐而入,“报,邓羌邀都督阵前一叙。”

“莫非邓羌被都督感化,欲归降大梁?”苏权欣喜道。

王猛摇头道:“邓氏举族皆在关西,邓羌受苻氏厚恩,岂肯背叛,今来求见,必为赚吾!”

要投降早就降了,没必要等到现在。

房旷赞同道:“不错,邓羌乃万人敌,诓都督出营,欲一举擒杀,都督何不将计就计?反擒邓羌?”

“邓羌行此下下之策,说明氐秦形势不妙,两军相争,但求一个稳字,不必急于一时,回信邓羌,身处两国,不宜会面,让他好生守城,为苻氏恪尽职守。”王猛不给邓羌任何机会。

既然耗下去必胜,何必再去冒险?

邓羌敢来,必有所凭仗。

兵荒马乱,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当年逄约被封奕钓出城,为燕国所擒,天下皆知。

“苻坚穷途末路,必会出战,可以上表朝廷,准备伐秦事宜!”房旷向邺城方向拱手。

“善!”王猛点头。

营外,邓羌领着五百余骑站在一射之地外。

苦等多时,却没见到王猛,心中不免失落。

王猛效仿羊祜行攻心之计,邓羌熟读兵书,岂会不知?

所以将计就计,准备诈出王猛,一举擒杀之,身边的五百骑皆是追随多年的老卒,配上邓羌的骁勇,雷霆一击,有五成机会得手。

奈何王猛不给他任何机会。

“关中粮草晚送了几日,只够一半,长此以往,只怕蒲坂难守。”部将俱难低声道。

没有粮食,人心惶惶。

邓羌望着层层叠叠的鹿角、堑壕,忽然感到一阵烦躁,梁军稳扎稳打,以守为攻,步步为营,让他无比憋屈,胸中兵略和勇武全无用武之地。

或许王猛的心思根本不在他身上,而在他背后的氐秦。

这么拖下去,蒲坂防线必然失守。

其他战场传回的消息也不乐观。

南面,新城郡失守后,两军向上庸进军。

武关倒是没有什么损失,但潼关在慕容垂的猛攻下,丢了前关和左关,损失五百七十余精锐。

五百多人看似不多,但秦国就这么点实力,这里损失五百,那里损失八百,长年累月,氐秦所剩不多的精锐就耗光了。

北面,梁军对河套虎视眈眈,之所以没有出兵,只是在配合蒲坂战场,不然凭河套的几千秦军,根本守不住。

更危险的是这几年穷兵黩武,关中油尽灯枯,诸族百姓不堪重负。

一个月前,关中童谣四起,渐渐流传至军中:鱼食草首,羊卧土上,刀出山河,斩关破锁。

鱼者,鲜卑。羊者,羌也。

意思是鲜卑人将与羌人一同作乱,至于后两句,三岁小儿都知晓其意。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决死一战!”彭超暴躁道。

“仅凭我们实力不够,当上书天王,言陈前线形势,秦之兴亡,唯有一战!”邓羌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

秦国耗不起。

只要出兵,总会有几分机会,但如果不出兵,这么围堵下去,关中迟早不攻自破。

所以要打就打倾国之战,一战定胜负!

俱难、彭超二将一脸震惊。

邓羌却是满脸坚决,“回城!”

第五百八十四章 海鲜

强力推行五铢钱后,整个关东的经济逐渐活跃起来。

经济活跃,整个梁国就越来越有活力。

从邺城就能看出,人口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成群结队。

连带的整个河北都活跃起来。

李跃对民间开放漕运,商贾可以直接通过运河输送货物,基本涵盖了梁国所有重要城市,以及人口繁密区域。

盛夏的天气,李跃能吃到东海送来的海鲜。

船上设计了海水储藏间,可保存很多天。

当然,皇帝的东西,肯定不一般,海航司用窖藏的冰块保鲜,为了让李跃吃到最新鲜的海鲜,还发动了四千纤夫,日夜不停,从沧州往邺城运。

据说还累死了几十民夫。

沿途官府不敢过问。

海航司上表,说是百姓甘愿为大梁献身。

“参与送海鲜的海航司长史、司马、从事、掾吏,全部罢免,永不录用,主事之人,斩首。”李跃打了个饱嗝,擦了擦嘴。

釜中沸汤咕咕作响,香气浓郁。

旁边食盘上放着切好的海参、海贝、海鱼、虾蟹,只等下釜。

可惜这时代的调味香料不多,也吃不出什么味来,李跃个人感觉跟河鲜差不多。

见常炜、崔宏、刘应停下筷子发愣,李跃又笑了,“吃啊,尔等为何不吃?这些海鲜送到邺城不容易,有人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不可浪费。”

“陛下……不近人情也。”常炜开了个玩笑。

“不是朕不近人情,而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梁才刚刚有了起色,就如此铺张,如何休养生息积蓄国力?设置海航司是为了获取海洋利益,造福国家,而非朕一人,此乃公器私用,朕为皇帝当为天下表率!”

李跃对吃吃喝喝就像对女色一般,没有多大兴趣,早年在黑云山上饿的两眼冒绿光,能吃饱就是最大的福分。

只有真正经历了饥饿的人,才知道饥饿有多可怕,整个人都被一种欲望驱使着,完全退化成了野兽。

海航司不仅擅作主张,更深层的是在揣摩皇帝心思,投其所好,仗着皇帝直辖,公器私用。

这才几年,就又出了这种事。

李跃设海航司,不是让他们干这些的,而是扩张、进取、掠夺……

所以李跃施以重刑,以儆效尤。

“治国之难,如临深渊,一步走错,万劫不复。”常炜感叹道。

“治国不难,难的是治人心,这几颗人头,不仅是警示朝廷百官,也是警示朕。”李跃深有感触。

同类小说推荐: